2009年9月30日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诸如:上不上班,
吃什么东西,
开不开心,结不结婚,
要不要帮助人...
自已能安排的皆属之。
一件是[别人的事]
诸如:小张好吃懒做,
小陈婚姻不幸福,
老陈对我很不满意,
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感激…
别人在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诸如:会不会刮风,
地震,战争,开悟,成道…
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
都属于老天爷的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
忘了[自己的事],
爱管[别人的事],
担忧[老天爷的事]。
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
打理好[自己的事],
不去管[别人的事],
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这就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
知道并不能代表你能办到。
除非你能进入[静心状态] 去[观照],
你就会[如实]
发现天底下真的
只有三间事:
[自已的事],
[别人的事],
[老天爷的事]。
下次心情不好时,赶快问自己,
那件事到底是谁的事!
(坊长按:这里“老天爷的事”在佛教的立场大概是指需要等待因缘和合,或由于过去业力牵引而来的果报等,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自己的部分)
2009年9月16日
做人要豁达一点
好不容易找到了安顿的地方,住进去了。发现邻居是带了一对孩子生活的寡妇。女孩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个性,每天早出晚归,也不和邻居有更进一步增加友谊的表示。
一天晚上住宅区大停电,四面一片漆黑。女孩子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一根蜡烛,她正准备点上的时候,听到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是隔壁家的孩子。
他怯生生的站在门口,小小声的问他:“阿姨,你有蜡烛吗?”
女孩一想,这家穷兮兮的,连根蜡烛都没有,要是今天开了方便之门,以后一定常来借东借西,想到没完没了的麻烦,于是她就冷淡的回答说:“没有。”说着,就顺便要把门给带上。
没想到她拒人千里的回答,却换得孩子喜悦的一笑。他笑眯眯的把门顶住,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对她说:“我们猜对了!我妈妈说你刚搬来,可能不知道这里常停电,所以呀,她叫我给你送两根蜡烛来。”说完,他把蜡烛往女孩手里一放,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
女孩拿着蜡烛,站在门口,好久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她心里惭愧极了,她一小人之心对人,却换得的是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隔壁不错,是穷苦人家,但是人家的心可富有呢!而她自己呢?想到这里不禁流下了泪水。不求报酬的付出,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让人感动。不管那东西多么微小,背后的心意却是伟大的。以小人之心去忖度别人,不管事情为何,都让自己最后陷身在困窘中。行善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吝啬是让自己烦恼困窘。做人何不活得豁达,大方一点呢?
2009年9月8日
你愿不愿意?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大乘佛经里有诸多详细记载:
(一)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婆罗门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孝顺女所作功德,得以离地狱而生天。
(二)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曾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极多杀生罪。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心,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这两个事迹,说明地藏菩萨广行孝道,重视超度、救济父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当父母仍健在之时,作为子女要竭尽孝道。对父母除衣食供养,老病侍奉外,更重要的是劝说父母尊敬三宝、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具足正见。华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完全吻合。所以地藏菩萨在华人世界,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这是不无道理的。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的缘起是目莲尊者为救度在地狱受苦的母亲而衍生;而地藏菩萨过去为光目女、婆罗门女的事迹,再加上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会,汉传佛教于是把佛教超度先人与孝道的精神结合,使得农历七月成为佛教的孝道月。
2009年9月3日
行者聚会----戒学概说
这个月的行者聚会延续上次谈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后;正式进入戒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所以就选择谈大家觉得比较严肃及沉重的课题---- 戒。以下是一些补充讲义:
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浅谈
序言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大正藏》九.四三三頁中)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 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梵文中,戒叫作尸羅(sila),律叫作毘奈耶(vinaya)。戒字的涵義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 的事,就不要去做。
A.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一) 在家戒 (二)出家戒
三皈依 - 沙弥、沙弥尼戒
五戒 - 式叉摩尼
八关斋 - 沙弥、沙弥尼戒
菩萨戒 - 比丘、比丘尼
B. 戒律的重要性
防非止恶
诸恶默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C.戒的精神与殊胜
积极而非消极
护福法而非束缚
止灭恶行,成就善业的因
D. 三皈依正範
(一)敷座請師 (二)開導 (三)請聖 (四)懺悔 (五)受皈 (六)發願
(七)顯益勸囑 (八)迴向
E. 五戒(人间天上的护照)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
《摩那法典》的五戒:
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
《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
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基督教的後五誡:
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
总结:
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持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 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表现。五戒十善的守持是为了身心的净化,以达致健全的人格;其亦是社会、国家的和乐、安宁的根本,它并不像法律的制定是治标不治本的,而是身口意并重的行持、净化。
坊长的话:持戒重要是知道为什么而持戒,了解了戒的精神后,你自然而然的会以同理心去爱护自己,别人及环境。。。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