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了解佛法、分享生活的平台;一群快乐学佛、学佛快乐的青年朋友。

2008年9月29日

故事三则

【和尚与屠夫】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 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Why? 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小哲理:你做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你认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

**************************************************************

【一道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在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 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就想到。
小哲理: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

【皮鞋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小哲理: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作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2008年9月25日

小故事

工作忙碌之余,不妨看看这个小故事,或许能有新的启发:

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入了断崖边上。

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的卡在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

正在庆幸的时候,他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相同的猛兽,被甚么吃掉,都是一样的。」

当他一放下心, 又听见了一阵声音,仔细一看,一黑一白的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好。」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感到肚子有点饿,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他觉得一辈子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找到一个三角形树丫休息,他想着:「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他在树上沉沉的睡去了。

睡醒之后,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 小心翼翼的攀上悬崖,终于脱离险境。

原来就在他睡着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 跳下悬崖。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

由我们诞生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一头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狮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坏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树上甜美的果子,然后安心地睡觉,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刚才你和另一半或是和家人为了芝麻绿豆的事闹翻了,现在头顶还在生烟的话,请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飘渺的白云,其实你又错过了美好的一天呀 !
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惜缘种福...... 。

愿所有朋友都能平安.健康.幸福.

2008年9月17日

以行动爱地球

本文摘自2008年9月份《普门》杂志


〈让地球多活几年〉 作者:郑振煌教授


我生长于南台湾的乡下,深深感受着地球的脉动。为了生活,不得已进入大都会,但还是过着最简单的乡下生活。我绝不晚睡,因为晚睡一分钟,就要多浪费一分钟的能源;我一定天未亮就起床,因为太阳一出来,就有免费的能源。


我往往提着沉重的行李,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搭飞机、火车、汽车、上课、上班,因为走路一举三得,可以省钱、健身,更可以节省能源。我在餐厅用过的餐巾纸,一定带回来擦玻璃、桌子、地板。我一定把洗澡水、洗脸水储存下来冲马桶,因为一年下来,我为大地节省了上百公吨的水。我很少开冷气,因为冷气既伤身又浪费能源。


我是佛教徒,我是素食主义者,因为生产一公斤的肉,需要消耗几公吨的水和饲料。如果没有犬齿,本来就不适合吃肉的人类都吃素,大家都可以身心健康,也不会有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濒临饿死边缘。


我是佛教徒,但不烧香,因为如果烧的是化学制品的香,既伤肺部又污染空气,如果烧的是天然的檀香、沉水香,更是伤害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什么不多留些树木净化空气呢?


我尊重一切生命,却反对盲目的、商业行为的、大批的、仪式的、功利的放生行为,因为这些是放死、违反环保、破坏生态平衡、人类自我中心的行为。


4月2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天让我特别检讨我为地球做了什么?我为众生做了什么?虽然我无时无刻不是以此为念的。

小提示:4月22日是地球日。
坊长有话说:爱地球不一定要什么伟大的计划,而是可以由小处做起。生活里随手随处节省能源、节省用纸、随手关灯关紧水喉头、打包的时侯自己带便当盒、购物的时侯自己带购物袋、不购买包装过度的商品、共车计划等。这些都是你和我可以做到的。为地球,我们一起努力!

2008年9月10日

For One more Day 再多一天

第七次快乐五"For One more Day 再多一天"在上星期五晚圆满。虽然刚好碰到“灯”晚会的彩排,但是奇怪的是,人数还是保持在十多人左右。为什么?因为来了新朋友,还有一些很久不见的朋友,比如发财、玲凤等。因缘很奇妙不是吗?来来去去,但是总是有因缘让我们继续走下去。感恩佛菩萨加被。

这一次的“十全大补汤”补的是:

三世

  • 梵语trayo-dhvanah,巴利语tayo addha。
  • 又作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所谓三世,指一个人现在生存之现世、出生以前生存之前世及命终以后生存之来世。又有以现在之一刹那为中心,及其前后称为三世者。或以劫为单位,贤劫为现在,以此而建立三世。
  • 一般佛教均以时为假立者(relatively,比如因为有“现在”,所以现在之前的称为“过去”)然胜论外道或时论师则视时为实在者。
  • 至于由过去之业因,所招感之现在果报,此种三世因果应报之理,即称三世因果,这是佛教特有的观点
  • 出现于三世之佛,则称三世诸佛。小乘主张一世一佛;而大乘认为空间充满十方诸佛,在时间上普现于三世。
这一次的“有话直说”环节,主持人先让大家走入记忆的长廊去回忆一些事情。接着再变身为“命运之神”提出:

现在给你多一天的时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你想做的事,改变一些你想改变的,或者重新经历一些事情。唯一的条件是你只可以选择回到从前的某一天,或者选择用在今天。。。
那么你的选择是什么?你会如何运用这一天?为什么?

在分享的时侯,有些坊员很大方地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所遗憾的,想要改变的事,所以想要回到过去的某一天。有些则选择利用那多出的一天去做一些现在想做的事。(以上讨论内容不作详细报导,为了尊重他人隐私权)

之后主持人又变身“无常之神”,提出:

你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之后,你就得离开这世间的一切。现在,请你认真地想一想,接下来的这一个月你要如何规划。。。

大家都很认真的纸上规划一个月的时间要如何运用。有的人要去旅行、处理遗产、器官捐赠、去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比如向喜欢的人表白或对父母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爱。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家人。有的人选择在家里等待离开,有的人选择静静地在旅行的落脚处离开。

接着法音清流的环节,大家一起唱斯理词曲的《昨天今天明天》
最后总结如下:

过去的人事物无论好坏都是我们的经历。我们从中获得经验和成长。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并接纳自己不如意的过去,我们才能拥有继续向前的动力。(这面对、接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疗伤的方式,而在与别人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内在心灵的资源。)其实在分享过程里,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不能重来。也努力规划“剩下”的时间。这次活动要带出的意义是:如果有些事还来得及弥补,或心里有些道歉的话、感谢的话语想说,我们就要趁现在去做。千万别等到无常来的时侯才后悔、遗憾。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侯!
佛陀开示我们三世因果的观念,在于要我们了解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可得的,唯有“现在”是掌握在我们手里。过去做得不好,现在我们改进;过去做得好,现在我们持续努力。现在我们种下未来幸福花朵的种子。所以要把握当下、活在当下!佛陀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智慧法语,我们要谛听!要时时忆念! 实践之!

2008年9月4日

水多不飲


有一篇文章,看了觉得蛮有意思的,愿可以 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一天我们必须摄取大量的水,
喝水我们会想到什么呢?




從前有位出外遠行的人,恰好遇到炎夏季節、天氣正熱得難當的時候,整天的在路上走。有一次他熱得口渴難受,急需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 四望,果然看到遠遠的前面,有一個像是閃爍著微波的水池,便匆匆忙忙的趕了過去,可是到了那個地方,卻什麼也沒有,原來是日光輻射所幻現的陽燄。他口渴得 甚為難當,東尋西找,終於被他發現到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但他坐在河堤旁,卻只是呆坐著驚訝的看看澄清的河水,形態異常,過路的人見 他如此,便佇足好奇的問道:
  「你為什麼驚訝的看著河流呢?」
  「我原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找到了這條清涼的河流。」他古怪的告訴人家:「但我沒有想到,河裡竟有那麼多水,我驚訝的不敢喝了。」
  「那是什麼意思?」路人不理解,祇是疑惑的望看他再問:「口渴見水,何以不敢喝?」
  「妳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的喝?」這個遠行的人這樣古怪的解釋,然後望著那 個過路的人,很不耐煩的問道:「你能喝光這河裡的水嗎?」
  過路的人,經他一番說明,也不禁啞然失笑起來。

  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何時才能修得完、修得成功 呢?所以不肯用功修行、研究佛法。或有人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地位太高了,我想都不敢想,那敢學習?」只知貶低自己,卻尚失了向上 奮發的精神。或有人說:「聖人還不是跟我們平凡的人一樣嗎?我如果學習,將來不也和聖人一樣?」雖然,彼既丈夫我亦爾,但到底還是個凡夫,就是立志立刻學 習聖人吧,若說話太隨便,也未免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不管是自卑或自尊,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自卑感重的人,對現實人生的損失最重。

  於是佛說:有些外道雖極希望修習聖道法門,解脫生死苦惱,但真的接觸了佛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心想,自己是個庸俗的凡夫,又怎能將崇高深廣的佛法學 習完全呢?別人勸他慢慢學習,他便執物的說:「我既不能一時完整的持戒、修定,為什麼還要接近佛法呢?」這就是自卑感引伸的自尊,使他不能接近聖道,造成 人生的墮落,沉淪生死苦海,這與遠行的人,見河水過多,不敢飲用,有什麼不同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2008年9月2日

宗教超然于科学 [斯里兰卡] 罗睺罗 著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

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

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人类早已 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中的宇宙飞船上平安地生活好几个月。人类又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恒星和 行星了。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巨大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充满了科学,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学革命的洗礼。人类几 乎成为科学的再造者及奴隶,不久我们将对它俯首就命、顶礼膜拜了。这就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科学的病态,所以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在科学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说明自 我宗教的合理性、正确性,为其辩护,使之冠以“现代”、“摩登”、“真理”、“受欢迎”之类的美称。

  有些 佛教僧人及居士,出于好心,想方设法、费尽心机进行各种草率、冲动的努力,曲解佛陀教义,求全于现代科学,以此来标证佛教本是一个科学的宗教。毋庸讳言, 佛教哲学与现代科学有其平行性、相似性的部分,这些在理智上都是十分诱人奋进、妙趣横生、激动人心,甚至使人目瞪口呆的。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旁枝末节,根 本没有涉及到佛教的本质、核心、中枢及本位。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而认真地思索二者之间的一些相似点。

  无著,公元四世纪时著名的佛教哲理学家,当他谈到原子时说,无物质本体——无性,无本体之形状——无相,原子是由如实智——佛性通过无限的意识分析过程构造而成,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概念说几乎没有超脱这一早在1600年前由梵文写在佛教经典中所给予的定义。

   有一次,我应一位科学家朋友的邀请,参观了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核研究中心——Saclay,我向在那儿工作的物理学家们简单的介绍了关于原子的“佛教定义 ”,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何评论。他们说即使在今天,他们都没有超出这一定义的范围,并一致认为:原子并没有任何物理形象,看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由意识的思维 而架构的,是一种纯概念形式。

  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僧人,对原子的解释竟然如此紧密一致于 现代物理学。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无兴趣于物理学研究,他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宗教徒,一个哲学家,他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他又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 呢?不是依靠外界科学人工仪器,他的“仪器”就是由禅定发展、净化而来的智慧,并由此而证悟了真理。

  根据 佛教的哲学理论,正如无著尊者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阐述归纳的一样:时间仅仅是个符号、标记而已,由于因与果无间无断、念念生灭的假名而设;空间是一切 持续无间的因果和瞬息万变的活动发生的所在地。这就是说,在一切因果相续、往复循环的“业”活动中,时间与空间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在联 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没有单独的时间存在,这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模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对十九世纪 末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来说还无法理解、掌握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早在1600年以前却已有了这样的先知先觉。爱因斯坦声明,时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时 间与空间有内在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在“相对论”思想中,不能避开时间而谈空间,反之亦然。这就是说时间的自我存在是没有的,时间与空间是等价的。

  佛教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更进一步地阐述在超出时空以外有一绝对的境地,那就是最终的绝对真理,叫做“涅槃”,此境地不因时空、因果而变化,超越思维语言及科学的疆界,“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是一块物理学还没有涉足的领地。

   十九世纪初期,当科学家们还不能领会“相对论”时,他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机器”。随着量子力学的出现,特别是在原子及亚原子的领域里,宇宙机械学说不得 不被抛弃。最新出现的观点,不再把世界看成一个由迥然分割、互不相干的“零件”组成的机器,从本质上看,宇宙是一个相互关联、综合构造、包罗万象的有机统 一体。

  我希望再一次强调,这种最新的观点对于佛教哲学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500年以前佛陀在其《缘起经》的教理中就明确、鲜明地阐述了因缘律。所以可以说“因缘律”与“相对论”之间存在着统一完美的协调。

   根据这种教理,一切存在,包括我们有情生命在内,本是一个自在联系的统一构体,当然其中还包含了因果的存在。一切事物依托众缘和合而生,亦随众缘分散而 灭。没有一样事、一个动物、一棵植物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没有一件东西、那怕是一粒微尘是因自我隔离而存在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生命在内,都是相互依 赖、相互联系、因果相续的共存。

  现在,我们再回到把原子的思想理论看作只能由意识产生、见不到、摸不着的概念上来,正因为这个世界是由原子构成,所以,从本质绝对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就不外乎一个概念罢了。

   佛教哲学中的这种观点,早在先于现代科学问世许多世纪以前,由我在上文中提及的无著尊者的弟弟,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他就是同样著名而声震当时的世亲 尊者。他遵照佛陀原始教义,发展了被称为瑜伽学派的哲学理论。这一佛教哲学派别在以后呈现高度的发展,它详细地论证了世界、宇宙只是一种标志、名言、观念 而已,而且还进一步主张不但外部世界如此,我们内在意识本身也是一种标志、名言。

  正如上面所说,若把这当 作学术知识来研究,那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事。但这并未涉及到宗教的本质。若从科学中寻找支持来证实宗教的真理性,那是徒劳无益的,也是无意义的。就我们所 知,所有的宗教都主张慈爱是高尚的、美好的,比憎恨更值得赞扬、珍惜。这一点被认为是宗教的“心脏”,但这个为所有宗教普遍接受、采纳的简单而基本的道德 真理,并不能由实验室的科学证实有任何价值。在实验室中,通过物理观察身体上的化学反应及心理效应变化,可以得出忿怒瞋恨有害于身心,而仁慈友爱则可促进 身心健康,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向我们表明爱与恨在道义上具有何种不同的意义。但在宗教方面,这就博大精深了。宗教解释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及其它伦 理、道德的价值,它们的善与恶对自己、家庭、亲朋、邻居、社会乃至其它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由此而得出爱高尚于恨这一朴质的道德准则,科学在此是望尘莫及 的。佛陀宣说绝对真理超出逻辑推理概念,所以说宗教的真理超出了科学,科学的概念始终在不停地修正、变化、发展,而宗教的真谛则不生不灭,湛如不动。借用 变化无常的科学概念来支撑常如不变的宗教真理,那既是自相矛盾,又是荒谬可笑的。

  科学与宗教是不同的两码 事。他们的作用与目的不一样。科学感兴趣于精密详细的分析,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科学不能控制人心,不带任何情感,对意识的慈爱、悲悯、正义、纯洁无所 问津,一无所知,与道德、伦理及精神的价值风马牛不相及,也不了解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只能对我们外部物质世界的生灭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凭借外界的实验和感 官的逻辑推理,只能获得知识,而无法获得真理。

  宗教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佛教,是以探讨、发现人类的内心世 界,智力意识世界,伦理、精神和心灵为目的。佛教涉及到人类整体精神及心灵上的整顿、训练,对人类生活提出了价值标准及指导原则,是生活之道,是供人追随 的实践之道。它教导人们用超然无碍的方式观察内心世界,启发人类怎样开发内在伦理、道德的本源,教示人类怎样陶冶、培养自我禅定及如何获证智慧、证悟无上 菩提——涅槃,指导人们内观万法之本,离恶修善,纯洁自我意识,识心达本。佛教不但包括了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而且包括了切身修习及实证真理,这三项是佛 教赖以存在的三大支柱。单有认识而无实践的人如同数他人珍宝;熟读烹调书不进厨房门,无益于自己。物理科学与此精神范畴毫不相干,而且又不想过问这些。

  盲目地推断科学研究的结果,将超出即使是科学家们也害怕探索的有限纵横结构范围。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很可悲的,我们应谨慎地加以避免。

   我们不应忘记,科学家为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贡献是十分宝贵、重要的,我们对此应感激不尽。但佛陀及其它宗教导师对人类作出了更深 远、更高尚的贡献。是他们的教诲给人类带来了人道与尊严。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精神导师替我们铺设的道德之路,如果我们背离了他们倡导的正义公正之道,那 么,总有一天,人类将丧失尊严和高尚,将会把对方看成仇敌,仇恨对方,甚至拿起武器消灭对方。正如古典佛经中所警告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走上由 于缺乏伦理观念的纯粹科技的发展而导致毁灭人类的可悲之路。从根本上讲,除非这些道德教诲能够影响、引导科学应用于建设领域而不是破坏方面。科学并不能够 拯救人类。科学应是拿有两把火炬的天使,如果道德之炬被遗忘、疏忽乃至抛弃,人类只生存于科学的主宰之中,那么,科学这个无情感、无悲悯、无道德价值的东 西就足以招致全人类的毁灭。今天,在大小不同的程度上,科学家及工程师们在军备资金的供给下,一年到头为军备竞赛而忙碌不停。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正在 使用其无限的创造力,设计制造更具威胁性、毁灭性的武器。如果运用高尚、神圣而又有实践性的宗教伦理道德,配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二者携手并激发人类发现其 内在潜力及外界蕴藏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拯救人类,并使世界成为乐土。

  在科学领域中寻找证据验证宗教真理,并声言宗教一定要科学化,这本身就离题背道了。宗教高于且超于科学的有限性。如果有人认为二者是在不同的水平及范畴中,试图探讨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内在上的融合点,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幻构。

   正如有人借用现代科学说明佛教是科学一样,另外有些人如流行的传教士及作家,他们又倾向于劝说现代职业哲学家及文学家,使其提供证据来验证佛陀教导的可 靠性。这些人出于善心好意,从那些学者的经书典籍之中引用片言只语及名言警句,从而显示2500年前佛陀教导是不错的而且有时代意义。但他门认识不到,当 他们抬出这些现代哲学家及文学家,作为保卫、维护佛教的依据、靠山时,无形之中这些证人证言就显得比佛陀本身更为重要、更可信赖。假如这些为他们所引用作 为理论依据的当代哲学家、文学家不同意佛陀的教导,那又怎么办呢?圆满觉悟、完美无瑕的佛陀,不需要这些职业哲学家、文学家的保护和支持,他的理论及道德 准则完全可以自立于十方;不过这些哲学家假如能赞同佛说,佛法将以大海般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归投者。

  遗憾 的是,一些学者喜欢对佛陀说长道短,随意检讨,一些当代的哲学家竟自诩是与佛陀在探索同一领域的同事。他们看不到,把佛陀与哲学家、科学家,无论他们有多 么伟大、多么著名,并列于同一台阶、同一地位、同一立足点,都是对伟大导师的严重不敬。当你把佛陀与现代哲学家相提并论时,你同时就降低了至高无上的人天 导师的伟大尊严及重要地位。佛陀是超然的无上智慧与同体大悲的象征和具体化身。

  在西方国家有些涉及世界伟 人生活的书中,竟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爵士摩尔·托马斯、马丁·路德等与佛陀同时出现。这些非佛教徒作家及出版商,也许是神态不怎么清晰或者是神经不 怎么敏感,居然把佛陀这样一个伟大宗教的创始人,也收集到这样一种小册子中而不加敬重。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把基督耶稣也罗致其中,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做 将是不敬不孝而十恶不赦的。

  我们不应把佛陀同哲学家、科学家混为一谈。佛陀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导师,他给人类指明了一条离苦得乐的光明大道。事实上,众所周知,在许多场合下,佛陀拒绝讨论诸如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这类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人类的解脱苦难,争取自由与寂静、悟证涅槃毫不相干。

   把佛陀教导的教理同现代科学及世俗哲学放置一起,也还必须承担一种小小的危险,那就是降低佛教,并使之等同于象希腊哲学派别一样的一个思想体系,从而变 成一种智慧上的消遣。古希腊哲学及现代西方哲学可供学习及智力探讨,但不可运用于具体实践,也不可作为生活之道而追随。佛教不仅可以作为深刻透彻的理智上 的学习与探索,更重要、更基本、更本质的是佛教可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是追求之方向,开拓之正道,生活之指南。

佛教的宗教态度


第二次佛学交流坊“行者”在国庆日晚上谈了佛教的宗教态度。以下是我们谈的内容大纲:

佛教的宗教态度为:
1。佛教的目标
- 解脱生死
- 关心身心的问题

2。佛法的实践
- 主张自由思考而不盲信
- 如实观

3。人的定位

4。包容其他的宗教

5。观机逗教,随缘说法
- 佛陀依据众生的根基设立八万四千种法门,让我们有很多管道学习。

总结: 佛教的宗教态度是不盲信威权、温和对待每一个众生,而且慈悲的想每一个众生都离苦得乐。除此之外也感恩心、随喜、包容、平等地安稳生活。

了解宗教对我们学佛过程的影响:
-了解自己、确立目标、建立正见
-佛法是可以被实践的
-人是有光明的前程
-培养宗教情操


以下印顺导师的另一篇文章《佛学的两大特色》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4/yinshun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