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了解佛法、分享生活的平台;一群快乐学佛、学佛快乐的青年朋友。
显示标签为“行者小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行者小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0年2月4日

2010行者聚会谈定

行者已停下来好几个月了,今年行者的方式将与之前的风格有所不同。。前两年我们都一直在建立起正见,今年会以实修的部分谈起。。。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地落实佛法。。。所以新年的第一炮就先谈定。。。这次特别选了圣严法师的一篇文章作为分享的材料。。。以下是法师的文章:

贪、嗔、痴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动而表现于身及口的动作,再藉身口的动作,发泄于人、事、物等的对象。戒的功能,是约束身及口的动作,定的功能,是将向外散漫的种种心理活动,拉回到内心,并且使之安静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双亡的心理状态。但是,定的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学,可分为九个要点和两重层次来加以说明。

  第一重层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坚固的信念:无论做任何事,无信则不立,当在对自己的立场和能力了解之后,也会明白何者能做与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动妄念,能做的事,应该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时要考虑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当听过他人的忠告,如果对那件事的了解已够深切,那么,对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冲破一切难关,百折不挠地来进行你的事业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固的信念,可产生无比的力量。

  2、冷静的思考:凡在从事一项工作或任务之前,应当多作准备,《中庸》所说:豫则立,不豫则废。通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开始得顺利,必须多作事先的准备。在准备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实行的步骤,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到了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则要随时审察、检点缺陷、纠正错误。好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更好,坏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改善。这种判别力和决断力,均系来自冷静的思考。

  3、安详的言行:一个人如果希望被人视为有品德的、可让人尊敬和信赖的人,他就必须谨慎他的言论和行动,一个轻言狂语和轻举妄动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评的,当然也不可能促成伟大的事业、博取崇高的社会地位。

  4、专注的精神:不论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专注,纵然做成了,也不会是杰出的。中国有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说:工作和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从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职业上,全心全力,将整个的身心投注进去,便可能使你成为这一门行业中的最杰出者。

第二重层次——坐禅的原则和要诀

  1、坚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实际进行坐禅之前,对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绝对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会骗我们上当,也有相信指导你坐禅的老师,是从亲身的经验中过来的识途老马;你是一匹小马,跟着老马走,绝对不会有问题。当然,谁是值得被你信赖的老师,最重要的,如果你对他的信心不够,对他指导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学,否则那将对你有害无益。

  2、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没有验点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时,发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有的使你觉得轻暖舒畅,有的使你疼痛难受,有的使你欢喜,有的使你恐惧,这些很可能发生在一个初学禅者身上的情况,如果你自己能够明白其原因,那是最好,否则,你当随时请教你的老师,他会帮助你,使你安下心来继续修行的。

  3、调身:定的工夫的表现,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称为身定、口定、心定。要达到这三定的目的,便得从调理它们着手。调身,是使身体完成一种适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确姿势。

  4、调息:坐禅时的呼吸,要细、要长、要均匀。

  5、调心:把向外冲击、浮动和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最初的方法,是以念头看住念头,最后做到被看的念头不起了,能看的念头也不见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内心却是寂寂静静地不波不动,好像镜子的镜面虽映现出镜外的各种或动或静的景物,镜面的本身是静寂不动的。但是,这样的工夫,说来容易,得来却颇不容易。

  一般的人,从第二层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一层次的四点功力。不从第二层次中下工夫,第一层次的功力,便强不起来。我虽把它们分作两个层次来说明,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时,我也常向跟我学禅的人强调,静坐有三样好处:①能使身心健康。②能使头脑清明。③能使人开悟。入定与开悟,当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强健你的体魄,坚实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业。

摘自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pg 102-109

在这次的分享当中大家可以更加地深入探讨第一层次定的修学,因为针对每一个要点进行讨论从坚固的信念、冷静的思考、安详的言行及专注的精神我们都有大略讨论过。在培养第一层次的修为时,我们都异口同声的认为如何觉察到心情、情绪的变化是为先决条件,如缺少了觉知的能力;岂谈得上冷静思考、爱语及专注?所以法师在文章中也提到,要获得第一层次的修为,肯定要通过第二层次的练习。唯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这样才可以把基础扎得更稳。

坊长的话:很多时候我们都很抗拒修学定,因为我们都向外追求!真正内心的快乐是需要向内求的。。。或许我们很多时候都依靠外在的东西在寻找自己,不过我们都忽略了自己应该往里面找。唯有勇敢地单独面对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才是根治我们烦恼的方法。。。祝福大家在未来一个月里,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情起伏吧~

今年的行者,也开放给曾经固定参与快乐五佛学交流坊的坊员。。。。

下个月的主题:坐禪即財富、科學家所見坐禪的功效

2009年9月3日

行者聚会----戒学概说

这个月的行者聚会延续上次谈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后;正式进入戒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所以就选择谈大家觉得比较严肃及沉重的课题---- 戒。以下是一些补充讲义:

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浅谈

序言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大正藏》九.四三三頁中)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 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梵文中,戒叫作尸羅(sila),律叫作毘奈耶(vinaya)。戒字的涵義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 的事,就不要去做。

A.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一) 在家戒 (二)出家戒
三皈依 - 沙弥、沙弥尼戒
五戒 - 式叉摩尼
八关斋 - 沙弥、沙弥尼戒
菩萨戒 - 比丘、比丘尼

B. 戒律的重要性
防非止恶
诸恶默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C.戒的精神与殊胜
积极而非消极
护福法而非束缚
止灭恶行,成就善业的因

D. 三皈依正範
(一)敷座請師 (二)開導 (三)請聖 (四)懺悔 (五)受皈 (六)發願
(七)顯益勸囑 (八)迴向

E. 五戒(人间天上的护照)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
《摩那法典》的五戒:
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
《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
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基督教的後五誡:
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

总结:
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持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 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表现。五戒十善的守持是为了身心的净化,以达致健全的人格;其亦是社会、国家的和乐、安宁的根本,它并不像法律的制定是治标不治本的,而是身口意并重的行持、净化。

坊长的话:持戒重要是知道为什么而持戒,了解了戒的精神后,你自然而然的会以同理心去爱护自己,别人及环境。。。祝福大家!~

2009年7月28日

行者----一周年紀念 and 正思惟

不知不覺,行者的活動已經舉辦了一年多。。。一個月一次的聚會,大家一起討論佛法,從法侶那邊獲得的確實不少。。。從一開始談的四諦法(苦集滅道)所衍生出來的內容涵蓋了有情苦的來源、有情眾生的定義、有情眾生身心的問題、有情流轉而到環面的過程及佛法的核心----緣起。從緣起當中建立起正見,正見善惡、業報、三世及凡圣過后到思維佛法,也符合佛陀所教導的聞、思、修。正見從佛、佛弟子及經典而得來,聞法可讓我們多聞正法,略說有四類功德:

一、「由」於聽「聞」正法,能「知」道「 諸法」。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才知道這一切, 知道應該修集,或者應該捨棄。又,法是合法的意義──善:聽了佛法,就知 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

二、「由」於聽「聞」正法,能「遮」止「眾惡 」。或是內心的惡念,或是見於身語的惡行。如聽聞了正法,知道什麼是惡的 ,有什麼惡果,就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

三、「由」於聽「聞」 正法,能制「斷」種種「無」意「義」事。有些外道,雖有求解脫心,卻誤入 歧途,修種種苦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以為修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們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來教導學眾。這些苦行,佛名之為無義,就是毫無意 義的,自找苦吃的愚癡事。聽聞了佛說的正法,自然就遠離這些苦行,正道修 行,不落外道窠臼了!

四、「由」於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 解脫。這樣,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聽聞而能得到嗎

這次行者的聚會依循上次所討論的內容『正見』到這次的『正思惟』,在還沒正式開始前大家都發表了對進行了一年的行者發表感想,有需要改進的是在『行』的部分,建議是讓每個與會者在討論后去觀照自己有沒有如實的依『法』而訓練自己的心。

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 正確思惟。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 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

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 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 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 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

2009年5月28日

緣起

這次的行者討論的主題是“十二緣起”,承接上幾次所談的內容從有情生命之流,四大是與身心及心境相知的內容,那么這次所談的內容將是業果的相續。從十二因緣(緣起)來探討有情的流轉是因為無明及愛染,緣起可從三支(惑、業、苦)、五支(愛、取、有、生、)、或我們比較清楚的十二支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現在果;是可以從十二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并沒有所謂的第一因,因為這一切都是彼此互相的影響,而且其过程之快,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去察觉到,进而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缘起是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 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

因果业报是建立在缘起这个法则之下,所以是有一些层面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果从因生,事待理成及有依空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喜欢去猜测很多的事情,而且在等待结果的当儿会难免心急如焚,没办法面对等待的煎熬,而且还很心急的去要自己所要的结果,所以人就从这里一直在烦恼。还有非常多人喜欢算命,乍看之下算得好像还蛮准的---过去,不过未来是没办法算尽的音位在缘起的法则下,果从因生,还没发生的事也还存在着很多变数,太多的因缘条件的介入是无法让我们去预测任何结果,我们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觉察自己的心是否因为外界或其他不如意的事情而影响着我们。因果关系并不是直线式或螺旋式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好像蜘蛛网一样,有情众生是很难去理清其中之关系的。不过,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有些因缘是不正确的:邪因(非因计因)及无因论:

邪因论:宿作論(宿命),尊祐論(被主宰的命运),

无因论:认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因的、偶然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 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从十二因缘中也看到光明的一面,因为至少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正自己的心,行为,才可以在这个流转的世界解脱。因为佛陀就好像是医生,法如药,有情如病人,僧如护士,但如果我们没自知有病,或许我们知道自己有病,但服药的次数不够,我们依然还是一样在轮回啊!

2009年3月23日

第三次行者聚会----谈五语六语

第三次的行者聚会延续之前所谈的有情的痛苦至这次所谈的五蕴。在谈苦的时候,我们了解有情的身心所遭受的苦,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痛苦呢?

佛陀告诉我们所是因为我们的无明爱染致使我们身心受苦,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个我们认为“真实”的自我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因为我们自己认为这个物质的世界太过真实,导致我们真的认为说这一切都是永恒的,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而又遇上挫折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接受这个事件的变化,所以升起了痛苦的感觉。

佛陀是一个真实语者,并不会因为要我们相信他而说一些骗我们的话,反而是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现象。就好象对根器利的人讲五蕴一样,说有情的身心构造是由四大五蕴所组成的,而且我们没有办法去找到一个真正存在的我。。。

五蕴,蕴(Skandha)的意思是聚集。色蕴,指的是物质的世界 ,山河大地等。佛陀把它归纳为四大的组合体(地、水、火、风)。受蕴,意思是领纳,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是我们把我们看到的事物安上名相及用过往的经验去判断进而到行蕴,心的造作驱使行动上的造作。然后,识蕴就因为之前的这一些生理及心理的活动而认为有个“我”存在而执着于它。

佛陀一直要让我们观照我们的心也就是要让我们单纯的注意自己心的起伏,并且不添加任何的标签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上因为这样我们会因为自己的惯性反应而让我们跌入痛苦的深渊。所以在单纯注意的时候就是要把受想行的时间延长,以便我们的反应不会伤害其他人或自己。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2009年2月23日

第二次行者聚会---谈苦

第二次行者的聚会让大家谈苦,佛陀在2500多年前,一开始就与五比丘说四圣谛而且还三转四圣谛。佛陀从成道到初转法轮就很实实在在的与我们谈人的问题,这个世间真实的景象。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想,一些人认为苦是身体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痛苦,每每遇到与自己不顺心的事时都会苦。佛陀是一个不妄语者,他不用欺骗的方法让你去接受他所教导的法,反而是让我们真正看到事情的真相。


当然有人觉得说,我们都了解苦,这个是我们无法去改变的实相,难道我们就应该被苦束缚吗?难道佛陀和我们谈苦的原因是想让我们变得如此消极吗?从我们的讨论当中,有人觉得当我们有目标的时候,熬过了那段苦的日子,到头来似乎发现所得到的成果未必能让我们觉得这个是值得的。不过,苦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当我们在痛苦的时候是否有把它当作是一个经验,一个可以激励我们向善、向上的逆增上缘?当我们真的确立了一个目标的时候,在朝向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与痛苦,不过当我们通过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怎样。这个在乎我们放下的时间,执着的心几时可以减除。当我们越快放下,我们就越快得到清净、快乐。


佛教所谈的苦,是积极的,并不是不积极的因为它将让我们可以更加的把握活在当下,不会去浪费这些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在一个小时半的过程当中,大家谈了对苦的看法及感受,其实会发现钱在大家的心目中似乎是苦的原因但是回到我们自己本身,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还是我们想要的东西真的是太多而不实际?


下一次的行者将在三月举行---谈有情身心的构造(四大、五蕴)。人世间因无常故苦,而身心因为无常的变异故产生种种的烦恼。佛陀宣说苦谛是对治有情身心根本问题而教说。人世间确实是苦难的,每每旧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这是由对治问题在于枝末而不是根本。佛陀解说苦来自于有情的身心(四大、五蕴)本身。烦恼由身心起,那么断灭烦恼也必须从身心着手。根本而彻底的解说,非着重于对有情身心的反省,体察不可。佛陀不但宣说了苦与苦升起之因,更说明了苦是可以止息的,并指出了止息的方法。

2009年1月19日

2009年第一行者聚会谈有情

今年的第一次行者就开始讨论跟自己切身的问题,有情的身心。 有情,是有感情的生命,在佛法的角度并不只是单单有感情的生命而已这么简单,而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都称为有情。有情的众生(多数指的是六道的众生)和无情的物体就可能是在精神层面的差别了。在有情的世界里,人的定位是比其他趣(天、畜牲、饿鬼、地狱)来得更殊胜,更加有机会脱离这个六道轮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比喻要得到人身的机会犹如千年盲龟浮出海面而恰好把头套在浮木的洞里这般难得。更何况如果要听闻到佛法的话必须离八难---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器离邪见,所以已达到这个宝山过后,莫空手而回。

佛教不以“天道”为最完善的修道之处,反而以人间为目标,这是有异于其他宗教的。再者,增一阿含经有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更显出要修成佛道,人间确实是最完善之处。其余五道则因环境或心境的因素而不宜修道。

六道中,天道的众生常享尽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虽有机缘听闻佛法,但不能体会“苦”的真实义,因此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阿修罗道者疑心重重、好斗、也不入佛言。傍生、饿鬼,地狱,或称三恶道,受尽种种痛苦,苦不堪言,也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

唯有人间苦乐参半,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能体悟真理与实观自主的道场,是修学佛法的良好环境。

六道的解说,主要是针对我们所存在的环境说,除了轮回到六个不同的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流转予其中,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性质类似阿修罗,什么良言也不入耳,或在热烈追求一样东西又不能得到时,那种渴望的心情如饿鬼;或当我们处在个种物欲享受时,感到非常快乐,早把“苦”丢到十万八千里,虽然如此,由于我们落在“苦”与“乐”这两个极端只是暂时性的,因此人类有种本能去寻求永恒究竟的快乐, 这是生长于人间的特点,也是修学佛法的优良环境。

i.忆念胜
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认识现在、预期未来,并能思惟分别一切法。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类等却可以将原本的生存本能经过学习,从经验中发挥出高尚的智慧。

ii.梵行胜
人与畜生的最大分别在于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人类都有向善拒恶的心态,唯多少不一。惭愧为道德的意向,多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制伏烦恼,都以惭愧心而来。

iii.勇猛胜

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进勇猛地去做,非达到目的不止。这虽可以应用于做恶,但加以佛法引导,使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享达圆满至善的境地。




人类的三殊胜须要互相配合,才能达至圆满境界,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和知识的追求(忆念胜)而忽略了应用宝贵的知识来止息恶乱,将形成傲慢的个性,目空一切;梵行和勇猛的精神也需要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引导,忽略了梵行,勇猛胜也不能达至安忍。同样的,忆念胜和梵行胜需要勇猛胜以不断的增长,达至圆满清净的身心和智慧。

人在有情界中具有以上所提的三大特胜,故是上升善道与下堕恶趣的中枢。也可进一步依此特胜的提升而朝向解脱,甚至达成佛陀三德的圆满,即:大智、大悲、大雄力。学佛不外是要陶冶人格,使人性充分的开展,成为真、善、美的完人——如来。为了朝向德行的提升,佛教的善恶观,也就必须建立在认知、情感及意志的基础上。

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佛陀把生得善趣的众生比喻为“少如爪上灰尘”而生得恶趣的“多如大地土”。佛经里把得生为“人身”的机会,比喻为一只盲的乌龟浮沉于大海中,海中漂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每一百年从海中伸出头来,恰恰穿在木孔中。可见,得“人身”是何等不易! 得生人趣,又有机缘听闻佛法,更是难得,因为听闻佛法,须离八难:
1. 要脱离地狱
2. 要脱离傍生(畜生)
3. 要脱离恶鬼
4. 要不生在长寿天
5. 要生逢“佛世” ,佛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
6. 要生于“中国”,凡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
7. 要六根具足,即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8. 要不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颠倒邪见,久习成性,也与佛法无缘。


总结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然而二者如今我们皆得,故此我们应发挥人的特长,让我们的知(忆念胜)、情(梵行胜)、意(勇猛胜)进一步升华,净化成智慧、慈悲与大雄力,乃至佛境界。然而,从人到佛的这条路是漫长的,我们应不断向善,保持此优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恶行而堕入三途,或受神教定乐所蒙惑,误向天趣(长寿天是八难之一),那可说是辜负了人身,错失了离苦得乐的机会!

2008年11月22日

《从佛法谈心灵归处》密集课程

“行者”趁智融法师来居士林弘法,特地安排了两晚的密集课程,从佛法谈心灵归处。第一晚的课程师父抛出了很多的问题,要我们去思考与探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感觉与感受等。第二晚的课程才进入佛法的部分,从有情身心的架构,谈到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起、四谛、八正道等。让我们了解到这就是我们世间的真相,然后探索我们生而为人的价值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放下”与“随缘”都是消极的,是逃避的。真正能明白佛法的内容,会接受人生的真相,然后面对它、处理它,进而关怀社会。

2008年11月4日

行者第一次密集课程

釋智融

Saik Chee Yoong

出生于1972年,吉隆坡人。
小自寺院成長,並于
1990年披剃依止于吉隆坡千佛寺上常下昌法師座下。

釋智融法師履歷

出生於1972年,吉隆坡人,自幼住寺成長。

1986年 就讀于檳城馬佛總馬佛學院初中班。

1990年 披剃依止於常住吉隆玻千佛禪寺上常下昌法師座下

1993年 於臺灣高雄光德禪寺(二部僧授)三壇大戒。

1991年 畢業于臺灣臺北陽明山上曉下雲法師所創辦之蓮華學佛園預科班。

1995年 畢業於上如下悟法師于臺灣桃園縣中壢市所創辦之圓光佛學院大學部。

畢業回國之後服務於常住,並曾任職于馬佛總雪隆分會副弘法主任兩年。於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八年迄今,為多聞熏習親近善識,曾遠至各地雲遊參學服務。曾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天蓮寺,新加坡勿洛萬佛林,檳城宏船佛教學院等處參學服務。曾任教於檳城宏船佛教學院梵唄指導,更承蒙新加坡地藏行願會導師暨地藏摘星庵住持上法下鑒法師之提携,受聘為地藏行願會宗教導師暨地藏摘星庵監院一職,同時受邀任教于柔佛新山UTM工藝大學高級佛學班佛學講師。

目前回馬寄居於霹靂州怡保東蓮小築位於打捫之東蓮安樂院。並受邀至各地佛教寺院與團體間作巡迴弘法及課程教授。善於策劃及帶動各大專院校及中,小學生活營與課程活動。

各位行者的法侣们,我们将会在16、17/11 与师父进行交流。时间为晚上730,敬请出席,愿我们都沐浴在清净的佛法大海中。

2008年11月1日

第三次行者聚会----- 学佛之根本意趣

学佛者,只在理论上面纸上谈兵,不求实际的学实在是有点可惜。可惜的是佛法的浩瀚,佛法的包容在我们没有理清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就可能发现佛法与生活是格格不入,是两码子事。所以这次的行者聚会就在还没有深入讨论佛法之前,先让大家谈谈自己学佛的目的,谈一谈佛法在他生活中起些了什么作用?或许可以藉用这个机会反省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是否是盲目依教奉行,还是真正的佛法在他生活上真的激起了涟漪。通过各人的分享也知道,佛法确确实实的在他的生命被用到了。其实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已有让大家读了导师---- “学佛之根本意趣”的文章。在讨论当中分享了大家对生命的看法,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大家都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其实佛法大多数都在大家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有建立起对事情的价值观(正见)及对人生是充满憧憬及理想的。对于在提升个人人格方面也是其中之一环,人格的塑造是需要对事情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立足于社会的大染缸里面,而不会深受其害导致尼足深陷无法自拔。以下为当晚的一些总结:

为什么要学佛?
1.充实生活
2.寻求真理
3.正观人生
4.认识自己
5.提升人格
6.净化身心
7.真正归宿
8.安心立命
9.放大胸怀
10.究竟圆满

而且当晚还提出了一些我们年轻人所缺乏的条件,尤其是学佛的青年。青年都是由一定的教育水平,对于法的探索可以很学术性,但在把生活落实在生活上就更加的困难。此外,我们常常满嘴的道理;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都可以给一些意见,但当我们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反而会被这些窘境困扰着自己变得佛法好像没办法运用上来。我们确实缺少了一些技巧去观照我们自己的心,佛说法如镜就是要我们去如实的去觉察自己的心,把我们的缺点都反应出来然后去减少它。毕竟我们心里的活动是非常的复杂的所以必须要去看住它。下次的讨论将会是讨论关于有情的众生。。。。

2008年8月3日

行者课程之编排

主题

内容重点

次数

佛教的宗教态度

探讨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

佛教的立场到底是在哪里?

学佛之根本意趣

2

有情-以人为本的佛法

有情的定义

有情为问题的根本

1

四谛(苦)

了解佛教的苦及其对有情身心的迫害

2

四谛(集)

有情身心痛苦的起源

了解佛教对身心的分析

4

缘起与因缘

佛法的中心思想

缘起到底怎样帮助我们?

2-3

业力因果观

业报的价值在哪里?

因缘果的关系

3

四谛(灭)

让我们清楚了解我们有方法去熄灭我们的无名烦恼

人类的三特胜

1

四谛(道)

通过修学三学戒定慧来熄灭烦恼,得到清静解脱

6

学佛的次第+

佛教的起源与开展

(读成佛之道)

了解各佛教传承的缘起及因缘

通过阅读《成佛之道》后,拥有全面性的学佛次第

10


总数

32


时间:每个月12

目标

个人:超越自己

对佛法有整体正确的认识;

开阔佛法的视野,正确看待佛教不同的修行法门;

增强表达能力

消除分享心得的心理障碍;

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跳脱个人思考的盲点。

整体:推广佛法

接引大众以讨论法义为学佛入门;

互动交流,有系统次第的佛法研究;

增强法义的思维,生活中落实佛法;

促进成员自动自发的力量;

建设清净的学习环境。

流程:

流程

建议时间

三称、发愿

5 分钟

分享及讨论佛法内容

60-80分钟

班长总结

10分钟

回向

5分钟

预算之时间

1小时30分钟 2小时


成员结构

基本成员:1位班长、1位副班长、2位协调员

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及职责

班长

职责:

总结讨论

理清义理上的疑难

基本条件:

整体的佛法有基本的掌握和认识

思路清析

有语言表达能力

理想条件:

了解印顺导师的思想

对佛教史有认识

副班长

职责:

主持行者的讨论

准备有关讨论的课题

时间管理

基本条件:

有主持讨论的能力

有语言表达能力

理想条件:

对整体的佛法有基本的掌握和认识

思路清析,反应敏锐;

有带动讨论的技巧。

协调员

职责

招募成员;

安排聚会事宜(包括联谊)

准备场地、音响

成员的条件及责任

基本

愿意阅读佛书,以讨论方式互相学习,包括分享个人的理解和心得及倾听其它人的意见

对每星期的讨论的内容先阅读及思考

保持学习的心态

理想

事先查明名相概念

对论题能进一步参考其它相关佛书

阅读时记下可讨论的题材

针对讨论内容交谈,可引述其它佛书或有关的生活经验来接轨佛法与生活

讨论规则

不具争论,不批评或攻击个人或团体;

每位同学发表言论的时间尽量在三分钟内完成(若特殊情况,不受限制),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而不限制在几个人而已;

非闲谈,不离题,有焦点;讨论针对当天的议题;

当意见有分歧时,应指出此意见是依个人意见或有所依据;

主持人有最终的决定权去控制议题的讨论。

成员相处之道

和气、合心、互助、尊重

同学之间交流应尽量以正语为依归

互相关心,可以通过联络网发放讯息,鼓励大家走入佛友间的生活

不鼓励牵涉商业与政治活动

同学们没有阶级意识,没有职业身份,大家一律平等

参考资料

-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华雨集等著作(成佛之道、佛法概论等)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

-任何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或者畅销书籍

2008年7月28日

行者开跑!

佛学坊的“行者佛学讨论小组”于7月27日晚上正式开跑!除了选出正副班长、协调员和商量一些小组的讨论进行方式等,我们也选读了印顺导师的“我怎样的选择了佛教”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8/yinshun08-10.html。此外,伟平、旭原和泓辉师兄也分享了他们接触佛教的因缘。

其实之前我们曾经在碧玉师兄家进行一两次的见面,但随着因缘的转变,我们又重新招募组员、整理讨论的课程内容,再出发。

“行者”小组将由文成班长负责带领。组员目前十人。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出席每一次的讨论。

由于28日是文成的生日,我们也提前为他庆祝生日。伟平还特地吉他伴奏生日歌呢!

文成,又老一岁咯!希望你健康平安,这样才能继续奉献给我们嘛,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