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了解佛法、分享生活的平台;一群快乐学佛、学佛快乐的青年朋友。

2010年7月9日

We've moved

Dear readers,

Thank you for being with us for the past 2 years. We have found ourselves a new home and have moved to 古晋佛教居士林青年团. See you guys there!

With metta,
Foxuefang

2010年6月26日

正見與欲求(阿姜查尊者)

我如何找到正見呢?

我就簡單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 們。

它對我們 而言似乎是清潔實用的,可用來飲水,更可以長時間的保存。

所謂的正見是要將它看做是破的玻璃,彷彿已經碎裂了。不久以後,它將破碎。如果你 在使用它時,心存這種見解---它只是元素所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狀,終歸破滅。那麼不論它發生什麼事,你都不會有任何煩惱。

同樣的道理,身體就像這杯子,它也將 破碎、死亡,你們必須瞭解這個道理。

但是,瞭解這個道理並不表示你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應該因此去打碎這杯子或丟掉它 一 樣。杯子是個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損的東西。同樣地,身體有如一輛車子,利用它直到它回歸自然

你們該做的是去瞭解一切事物的本然。這種 正見可以使你們無繫縛地生存於 整個變動的世界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裡、山裡或洞穴 中,而是在裡。

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那就是「 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裡,都會有相同的經驗--- 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的文字來表達。

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 不論什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有 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嘗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猶如父 母、兄弟、姐妹,因為你們已嘗到了與所有人都一 致的「心的本質」。

在佛教裡,我們不斷地聽到放下而不要 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要我們 。就拿 這隻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什 麼?」所以我們將它拾起,才發現:「噢,原來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

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什麼都不取, 我們能做什麼呢?行禪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 首先我們必須要取。

是的,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到達圓滿。

到這裡來也是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 裡,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是因 慾望而有行動的,但當慾望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隻 手電筒一樣---「這是什麼?」我們撿起來,「噢,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放下 它。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義。

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癡地執著事物, 但要以智慧 「取」,然後放下它們。善或惡,兩者皆要全盤放下。

2010年6月19日

第一期读书会最后一聚会

2010年4-6月第一期读书会在6月18日晚画下句点。
专注的文成
沉思的明俊
读书让她开心。。。
2010年度第一期快乐五读书会成员大合照。下一期明俊和文成因为要到外地求学无法继续参与我们了。祝福你们哦!

皇帝的三個問題

以下是6月18日读书会阅读的文章,出自《正念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橡樹林出版~

一天,有位皇帝想到有三個問題,只要他知道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行事就不會有任何的差錯了!三個問題是:

做每件事情的最好的時間是什麼?
與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誰?
任何時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皇帝下令在全國張貼了榜文,聲明如果有人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就會得到重賞。很多讀到榜文的人馬上趕到王宮了,每個人都給了不同的答案。

有人對第一個問題的建議是,皇帝得制訂一份時間表,將每個小時、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所應做的事都規劃好,然後嚴格地按照這份時間表去行事。只有這樣,皇帝才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另一個人認為,提前計劃是不可能的,皇帝應該放棄一切無謂的休閒娛樂,保持對每一件事情的關注,這樣才能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

還有人堅持說,皇帝光靠自己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具備足夠先見之明和能力,去決定什麼時候該做哪一件工作,因此他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智囊團,然後根據這個智囊團的建議行事。

有一些人則說,有一些事情必須馬上決定,沒有時間等待大家商量,但是,如果皇帝他想預先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應該去請教術士和預言家。

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皇帝應該完全信任臣子;有人則認為應該要相信神父和沙門,還有一些人建議要信賴醫生;也有一些人希望信任武士。

第三個問題的回答也沒有共識。

一些人說,科學是最重要的追求;有些人則堅持認為是宗教;還有些人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軍事技術。

皇帝對所有這些回答都不滿意,也沒有給予任何獎賞。

◎探訪隱士尋求答案

在沉思好幾個晚上之後,皇帝決定去拜訪一位住在山頂上的隱修者,據說那是一個開悟了的隱士。儘管皇帝知道這位隱士從來不離山一步,而且大家都知道他只接待窮人,拒絕與有錢有勢的人發生任何瓜葛,但是他還是希望能夠找到這位隱士者,好請教他這三個問題。於是,皇帝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窮農民,命令他的侍從在山腳下等他,而他獨自一人登山去尋找那位隱士。

當皇帝到達這位聖者的住處的時候,他發現隱修者正在小屋前的菜園翻土。當隱士看見這個陌生人的時候,他點點頭,以示招呼,然後繼續埋首挖地。這個工作對他來說顯然很吃力。他是一個老人,每次他把鏟子插進地翻土的時候,都會上氣不接下氣。

皇帝走近他,說:『 我來這兒請你幫忙回答三個問題:做每件事情的最好的時間是什麼?與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誰?任何時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隱士注意地傾聽著,但是他只拍了拍皇帝的肩膀,就繼續翻土。皇帝說:「 您一定很累了。來,讓我幫幫你。」隱士謝過皇帝,把鏟子遞給他,然後坐到地上休息。


翻了兩排土之後,皇帝停下來轉向鏟子,重覆了他的三個問題。隱士仍然沒有回答,而是站起來指著鏟子說:「你怎麼不休息一下呢?我可以接手了。」但是皇帝繼續翻土。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

最後太陽開始落山了。皇帝放下鏟子,對隱士說:「我來這兒,是為了問您是否能回答我的三個問題,但是如果您不給我任何回答,請告訴我答案,我好上路回家。 」

隱士抬起頭,問皇帝:「 您聽見有人在那邊跑嗎?」皇帝轉過頭,他們看見從林間有個蓄白色長鬍子的男人,他沒命地跑著,手按著胸前流血的傷口,這個人向皇帝跑來,卻神智不清的卻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著。皇帝和隱士把這個人的衣服掀開,發現他受了很重的傷。皇帝幫那個人徹底地清洗了傷口,然後他自己的衣服為他包紮傷口,但是血很快就把衣服浸透,皇帝把衣服沖洗乾淨,再次包紮傷口,這樣反覆好幾次,直到傷口不再流血。

最後,這個受傷的人恢復意識,向他們要一杯水,。皇帝跑下河邊,帶回一壺乾淨的清水。這時,太陽已經完全下山了,夜晚的空氣漸漸變得寒涼起來。隱士幫皇帝一起將那人扶到茅蓬裡去,把他放到隱士的床上。那個男人閉著眼睛,靜靜地躺著。皇帝因為一整天又是爬坡又翻土的漫長一天後累壞了,他倚著門就睡著了。當他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升在山頂上。他一時忘記了自己身處何地,忘記了自己到這兒來是為什麼的。他往向那張床望去,發現那個受傷的男人也正在慌亂地看著他。當他與皇帝四目相接的時候,他定定地凝視著皇帝,輕輕地低聲說:「 請原諒我。 」

「你做了什麼要我原諒你呢?」皇帝問。

「您不認識我,陛下。但是我認識您。我是您的仇敵,我曾經發誓要向您復仇,因為在上一次戰爭中,您殺死了我的兄弟,搶走了我的財產。當我得知您要獨自一個人上山來找這位隱士時,我決定在您回程的路上突擊殺死您。但是,我在那兒等了很長時間,仍然不見您的蹤影,於是我就離開埋伏地點去找您。但是,我沒有找到您卻先遇到您的侍從,他們認出了我而把我砍傷了。很幸運地,我逃脫了,一直跑到這裡。如果我沒有遇見您,現在我肯定已經死了。我原本想殺您,可是您卻反過來救了我的命!我很慚愧和感激。如果我活著,我發誓餘生要做您的奴僕,而且我會命令我的子孫都這樣做。請饒恕我吧! 」


◎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

皇帝非常高興,他沒有想到這麼容易就和宿敵和解。他不僅原諒了這個人,而且許諾將這個人的所有財產還給他,他還派御醫和僕人去醫護這個人,直到他完全康復。在命令他的侍從們把這個人送回家之後,皇帝回去看隱士。他想在回宮以前,最後一次問隱士他的三個問題。他發現隱士正在往昨天翻土過的地上播種。

隱士站起來看著皇帝:「但是你的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了。」

「怎麼說?」皇帝困惑不解地問。

「昨天,如果你沒有因為我年老而對我生起了憐憫心,幫我翻土挖這些苗圃的話,你肯定早就在回去的路上受到那個人的攻擊,那時候,你會很後悔沒有與我待在一起。因此,最重要的人是我,最重要的時間是你在翻土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我。

後來,當那個受傷的男人跑到這兒來的時候,最重要的時間是你幫他包紮傷口時,因為如果你沒有照顧他,他肯定會死的,而你就失去了與他和解的機會,因此,他是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是照料他的傷口。」

「記住,最重要的時候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現在』是我們唯一能夠主導的時間,最重要的人永遠是當下與你在一起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個人,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你是否還會與其他什麼人共處?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你身旁的人快樂,因為這才就是是人生所追求的。」


◎為自己身邊的人而活

托爾斯泰寫的這個故事很像是佛經裡面的一個故事,不遜於任何神聖經文。我們常常談論社會服務,為人群服務,為人類服務,為遙遠的他人服務,為世界和平盡力,但是我們常常會忘記,我們首先應當為我們身邊的那些人而活。

如果你不能為你的妻子、丈夫、孩子或父母服務,你又怎麼能夠服務社會呢?如果你無法使自己的孩子快樂,你怎怎麼能期望使其他任何人快樂呢?如果我們所有和平運動團體或服務團體的朋友們,不能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我們又能愛護幫助誰呢?我們是為人類工作,還是只是為組織名字工作呢?

2010年6月8日

“工作要赶不要急”讨论

6月4日《快乐五读书会》针对“工作要赶不要急”做了讨论,以下为重点摘要:

1。“赶”和“急”有什么不同?
-赶是指时间上要快,急似乎已经有焦虑的情绪在里头
-也有觉得没有不一样,都是要快

2。第一段和第二段作者主要想带出什么?
-规划与计划的重要
-对文章的标题下了一个定义,工作要有效率,雖然速度要快、進度要趕,但是工作的態度及心情不能著急

3。作者写第三和第四段有什么用意?
-人一生扮演很多角色
-能者多劳:有些人很喜欢,乐在其中;有些人不喜欢,抱怨多多
-带出生活的事实,人就是要工作,所以不要总是抱怨,除非哪天没有了一口气,才能停下来

4。第五段的内容是什么?
-是时间管理和处理工作的方法

5。所谓“轻重缓急”你觉得是如何定义?
-轻重或许是后果的严重性、事情牵涉层面的大小
-缓急则是指时间上的限制

6。“大小内外”呢?
-大小既大事还是小事,内外是指关系到自己或者别人的事
-也有看法认为内外是指自己能否决定/掌控的事,是否有别人的参与在其中等

7。文中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如何处理工作?
-读书和吃东西

8。分享你生活相关的经验?
-考试的时候:先读重点,必考题,然后才走马看花一些比较不重要的
-吃自助餐的时候,应该先逛一圈,知道有哪些食物与选择后,心里决定好了才去取

9。如果要完成的工作如下,按造这个文章的方法,你会如何安排下列事项先后? 冲洗照片、取照片(需等30分钟)、逛画廊、到书店买一本百科全书。
-大家普遍上会先去冲洗照片,最后去取照片
-但是中间的过程就不一样。有的会先买书才逛画廊,因为认为买书比较快,逛画廊需要时间;有的先逛画廊,才买书,因为书很重,提着逛画廊不自在
你呢?

2010年6月4日

第二期快乐五读书开始招收会员!

少年团属下佛学交流坊“快乐五读书会”第一期活动已接近尾声,反应不错。我们由即日起开始招收第二期会员,有意者可电邮kbs_teen@yahoo.com 或直接向召集人湘茹报名。活动详情如下:

宗旨:以读书会的方式共修,在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提升人品,建设净土。

阅读材料:与佛教、心灵成长及社会关怀相关的文字材料(包括书籍、小品文章、漫画、绘本、歌词、诗词等)

参加资格:凡18-35岁,能读写中文及身心健全之青年朋友。

会面时间:每月2次,7月9及23日、8月6及20日、9月3及17日、10月1、15及29日,星期五晚上7。30-9。30

地点:居士林禅堂

人数:不超过15人,以半开放式进行(以一期读书会结束后,才接受新成员加入)。

2010年5月27日

正知正见、共建和谐

本文为《慈悲》杂志特约稿件 作者:廖国民
今年的卫塞节主题为「正知正见、共建和谐」。在我国刚刚经历了一连串如焚烧宗教膜拜场所之类对宗教和谐带来沉重打击的事件之后,这是一个适时的主题。尤其是许多人美其名为捍卫自身宗教而做出破坏其他宗教的行径,实际上却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本身宗教缺乏正知正见。

这个主题也符合佛教的要旨。因为佛教本身就是个非常强调正知正见的宗教。佛陀成道后,向早期曾侍奉过他的五比丘初转法轮时就劝告他们远离物欲享受和肉体折磨这二个极端。与此同时,佛陀也开示了他所发现引领众生走向圆满清净的解脱之道。佛陀把这解脱之道称为中道。何为中道?佛陀在初转法轮经宣示:「中道即八正道。」而八正道中正是以正见为首。可见正见是佛教的关键所在。为了清除众人的疑虑,指导他们行走正道,佛陀以正见为第一。掌握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确思惟,进而引导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然而现实中,缺乏正知正见的佛教徒不少。实际上无论任何宗教,其一般信徒一般上只熟悉膜拜仪式,而对宗教教义不甚明了。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其实都并不正确掌握对自己的宗教的正知正见。于是他们变得容易被情绪、舆论所左右的。尤其容易被别有居心的领袖们的偏激言论影响。

我在三年前的卫塞节便曾指出,「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虽然种族和谐的重要不可忽视,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样重视宗教和谐,其实从种种迹象显示,宗教和谐可能比种族和谐来得更加迫切。」不幸的是,这样的趋势不但没有改变,宗教和谐反而面对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无论如何,我相信所有正信的宗教都热爱和平,并要求其信徒和他人和谐相处。我相信那些攻击其他宗教或无法包容其他宗教的人士,恰恰是无法掌握对自己宗教的正知正见,甚至有者可能曲解了本身宗教的教义。如果所有的宗教信徒都对自己的宗教有正知正见,并都能遵循本身宗教的正确教导行事,那么宗教之间必定可以共建和谐。

作为一个公认为和谐宗教的佛教,在共建国内的宗教和谐上,肯定可以扮演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更何况佛教作为我国的其中一个主要宗教,对于国内的宗教和谐,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今年的卫塞节以「正知正见、共建和谐」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界对国内宗教冲突的忧虑,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佛教界正视宗教和谐,并愿意承担佛教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及社会出现问题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发挥佛教慈悲祥和的力量。而这一切的主导必然是我们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唯有掌握了正知正见,我们才可能坚持以慈悲的本怀,本着佛教和平的原则,和国内所有的正信宗教携手共建和谐。

坊长的话:谨以廖居士的文章,于所有佛教徒共勉之。学佛谨记建立正确的知见,共同提升佛教徒的素养。祝大家佛历2554年卫塞节快乐,吉祥如意!

2010年5月9日

工作要趕不要急

摘自圣严法师《工作好修行》第50-53页 (5月20日读书会)

我常說:「工作要趕而不急」,就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速度要快、進度要趕,但是工作的態度及心情不能著急。有人看到這句話,覺得是我在唱高調,認為這是無法做到的事。其實只要有心嘗試,經常練習把心情轉化得非常平順、愉快、緩和、不緊張,這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放輕鬆並非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生活當然要有目標,工作也要有計畫,而且要有實現的決心。人既然需要生活,就一定有許多工作項目等著去完成,何況,人之所以為人,一定要確立生活的目標與計畫,要有所謂的生涯規畫。

人生的責任有很多,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都有很多的責任要擔負,需要做的事情也就相對增多。每天除了固定的功課及工作行程,也就是除了應該做的經常性工作之外,一定會有很多其他臨時發生的事情,分割你原有的時間。因為一般人不可能像魯賓遜一樣,孤獨地生活在海島上,即使是一個人漂流在孤島,也有他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他要面對的問題。

所以,人不可能離開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對生活抱持積極態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但是,你還要有本事活得很愉快,否則,這個人需要你照顧、那個人需要你關懷;這件事要馬上處理、那件事也要在時限之內完成,你就會手忙腳亂,過得非常緊張。

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工作驅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輕重緩急、大小內外,先處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後再做其他的事情。雖然目標要遠大,可是開始動手的時候,要由近處、小處著手,想要把千頭萬緒在同一個時間內理清,這只是貪念罷了。

以讀書為例,我每天要讀的書很多,除了佛學的書之外,古代的書、現代的書、中文、外文,要看的實在太多了,這輩子大概是讀不完了,怎麼辦呢?急著要看,馬上非看不可的,我就先看,看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只是走馬看花看過一遍,有的就必須要詳細地看,端視情況調整。

吃東西的時候也是一樣,看到好吃的東西,大部分的人會想要每樣都嚐一下,這時就要有自制能力,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樣東西最適合我們吃的就先吃,哪一樣東西只是想吃,但不一定需要吃,就暫時不吃,如此一來,心情就緩和下來了。

一個人只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隻手、兩隻腳,想要同時完成許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計畫好,一樣一樣地完成,如果能夠這麼做,你的心裡就不會著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卻又能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

工作自在語: 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工作驅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輕重緩急、大小內外,先處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後再做其他的事情。

2010年5月8日

“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讨论

昨天晚上的快乐五读书会,大家就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这篇文章进行讨论。主要讨论的内容如下(内容没有对与错,纯粹是会员分享个人见解,不代表佛教立场):

1。大家认为佛教徒应该是怎样的?
-开明的、慈悲的、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法、“三好”的

2。佛教徒和异教徒单除了在谈到教义的部分,其他方面一样或不一样?
-有看法认为从行事为人上分辨得出,也有认为没不一样,因为宗教都教人向上向善。也有认为虽然都是教人向善,但在程度上不一样,比如佛教的慈悲下至蚂蚁等。
-佛教徒好像看起来比较“传统”,就衣着打扮相对老实不花俏,又觉得比较严肃,没那么有活力

3。延伸出“佛教徒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有意见认为只是仪式,不重要,最重要是学佛、实践佛法和“心”好。于是有意见认为既然仪式而已,而自己已经在学佛行佛,为什么不愿皈依呢?
-也有认为那仪式很重要,能帮助自己生起信心、警惕自己是个佛教徒,行为举止必须更加注意。
-有会员最近刚皈依,心里觉得皈依后很开心,因为终于正式成为佛教徒了

4。文章中哪个段落或句子让你印象深刻?
-“活在当下就是修行”,因为现在是最重要的,不用担忧其它的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挫折一一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佛法在生活里帮助我看开一些事情
-“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让我学会感恩和惜福。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学佛不是代表从此佛菩萨就会保佑我或赐福给我,因为因果必须自己负责,但仍然决定当个佛教徒,因为佛陀让我看见自己的佛性、肯定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我知道菩提道上儘管七倒八起成就佛道卻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課”,让我觉得获得鼓励,因为有时候自己学佛会退心、懈怠。

5。最后,请大家回一封信给本文作者。
-谢谢你让我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佛教徒应该是怎样的
-感恩你让我学会感恩
-我选择了佛教,我是佛教徒,我在学佛,不忘初心,不辱三宝
-谢谢你让我看见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希望在来世能成就佛道

2010年4月28日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在宣稱:我比你更有智慧
而是在低聲說:我有太多無明煩惱要去除
所以我選擇學佛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在顯示我過去世累積了什麼福德
而是看到我往昔所造惡業多麼深重
所以祈求佛菩薩慈光加被、誓願懺除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因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虛無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處處是道場
活在當下就是在修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一一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
單單想到今生有緣生而為人、具備修行的能力
又有機會遇善知識、得以聽聞佛法
就深心感動因緣不可思議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知道菩提道上儘管七倒八起
成就佛道卻是我生生世世的功課

2010年4月21日

坚持的是原则还是偏见?

圣严法师著

待人处世的过程中,“坚持原则”本来是正常的,问题是:你所坚持的究竟是原则?还是自己的偏见?

如果对任何事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坚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别人的建议和商量,都不愿接受,也不愿意为任何人改变,不替别人设身处地着想,到最后可能于人于事都会造成伤害。你以为这是坚持“原则”,其实不是!你所坚持的,不过是个人的偏见,这就是“我执”。

坚持原则,是指自己所坚持的,也会为其他人所接受;不仅现在的人可以接受,未来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过去也曾经被人接受过,这才叫做原则。

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原则首先要“保护自己”,可是保护自己并不表示要伤害他人;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对他人有帮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场,这种原则才是对的。

做事的原则,应该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量,如果所坚持的原则,是出于自私或为了少数人,或贪图一时的方便,这就是偏见,就是执着。

但许多人经常分不清到底是“择善固执”,还是把个人的偏见当成了原则?其实,只要观察别人对这件事情的观感,就能判断出究竟是偏见还是原则。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让每个人都觉得受不了、很痛苦,每个人都觉得那是错的、有问题的,只有你认为是对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见。能够符合每一个人或是多数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愿,那才是原则。

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或区域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一定是为众人着想,能够为大家所乐于接受的。

执着偏见的人,就是我执太重。我执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因为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中心太坚固,就会坚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猬般长满利刺,“棱角”很多,动则伤人,而无法圆融待人。

所以有人说:“做人处事要内方而外圆”,“内方”就是原则,“外圆”就是不伤人。虽然在心里有一定的标准,可是当需要变通的时候,也不要执意不变,食古不化。必须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观念想法适时地转一个弯、换个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软语,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你很难相处,事情才容易成就。

时时提醒自己“内方外圆”的原则,也是化除我执的方法之一。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我执,不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够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偏见,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2010年3月28日

方向感

取自《找回自己》第25-27页 圣严法师著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是我這幾年所積極提倡的一個觀念,我經常在許多對年輕人演講、談話的場合中,提到這個觀念。
其實不一定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也都應該要有方向感。因為中年人若沒有了方向感,很容易面臨「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困境;老年人沒有了方向感,則容易陷入一種末日將至的恐懼當中。
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一定要不斷提起自己的方向感。有了長遠的生涯規劃,人生才不會茫然無依、誤入歧途。
所謂生命的方向,其實就是生命的目標;首先要確立主要方向,次要的目標、次要的方向才不會有偏差。主要的目標確立之後,所有次要的目標,都必須在這個方向內進行。工作可以改換,職業可以更易,工作的環境也可以變動,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主要的、永遠的大目標,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必須時時以主要目標,作為修正的準繩。例如說你最大的目標是要為國家社會謀福利,結果因為害了人以後可以得到一筆非法之財,或是做了某件壞事以後,可以擁有很大的權力,這樣的事能做嗎?當然不能做,因為這是違背了你自己所設定的大目標。
那麼,該如何決定我們的目標呢?
要以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再加上所處的環境以及時代背景,來決定方向。我們不一定要做一個偉大的、或是成功的人物,但必須要能夠培養完美的人格,以及安身立命。其中身心的平安,應該是最重要的目標。
很多人常常誤會方向感的意思,以為方向感就一定要做什麼大事。這樣的決心固然很好,可是環境不一定許可你完成。譬如你想要賺大錢,或是想要成為一個大企業家,這雖然很好,但是錢賺不成的時候,大企業家做不成的時候,也還是要活下去,不能因此失去生命的目標。更何況無論是賺錢,或是成為企業家,都不應該是生命真正的方向。
真正的方向應該是:一生當中不要違背自己的身心安定、健康、安全,和大眾的幸福,這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以我來說,由於我瞭解自己的能力,也知道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所以我不會迷失方向。如果有人邀我去做其他和我的方向背道而馳的事,就算開出很好的條件,我也不會受到誘惑,因為那不是我的方向。
毅力對方向感的確立則是非常重要,一旦決定了方向以後,就不要再朝三暮四、三心二意。雖然人生的道路有種種的阻礙、困難,但只要我們的方向不變,再怎麼艱難的路,不管是大路還是小路,終歸會走出一條路來。

(2010年第一期快乐五读书会第二次会面的阅读材料)

2010年3月22日

读书,原来可以很享受

上个星期五,佛学交流坊迎来了今年度快乐五读书会的第一次聚会。看来召集人心情相当激动!
大家分享着对读书会的期待,也理清彼此对读书会的迷思。

“嗯,我之前想到读书就觉得很闷。后来有机会参加读书会发现不是那样的。所以现在蛮期待的!"
“我是很喜欢阅读有意思的文章的!”
大家专著地聆听其它成员的发表。读书会是一个平等、开放、尊重和包容的共学团体。
什么问题让你如此深思?
“我希望阅读这么一件愉快的事能有很多人一起来参与!”
我们为3月尾生日的寿星婆提前庆生,顺便庆祝快乐五读书会诞生!
大大吹一口气!祝大家都快乐、得到心灵的提升!

2010年2月24日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推荐序

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

《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奉献给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重要著作。生气是人类感情世界中最具破坏力的元素,此书在美国出版时,正巧碰到二00一年纽约发生九一一事件,也就是美国社会生气到极点的时刻。

深入去看,九一一事件是阿拉伯世界极端分子生气的果,然而它又种下了美国社会生气的因。如果我们不能中止这因果循环,人类将永远在愤怒的加害者受害者两种角色中不断轮回。《你可以不生气》传递一个重要的讯息——我们不要做愤怒的奴隶,而应该学习做愤怒的母亲。放纵愤怒固然不对,谴责愤怒也一样无济无事。当愤怒生起时,表示我们的感情已受到伤害。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愤怒就是我们自己。一行禅师提醒我们,把愤怒当作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拥抱他、照顾他,受伤的孩子只要得到好的照料,很快就可以复原了。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都需要这样的智慧。

一行禅师在欧美所发挥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此书在美国上市一周就已卖出十万本。二00二年,韩文版三个月内再版十二次,成为韩国文化界的热门话题。

就笔者有限的了解,一行禅师禅法有几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正念分明:二00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身心研究所,特别将三十五年来第一身心灵研究贡献奖致赠给一行禅师,以表扬他提倡正念修持”(Mindful Training)的卓越贡献——经过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他所提倡的正念修持,对于转化压力及保持身心平衡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佛教的正念修持,首次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所谓“正念分明即是专注于当下,在当下保持觉知。在八正道之中,正念是整体转化的关键:在七觉支的禅修过程中,它更是动静平衡的枢纽。在一行禅师的禅法中,正念分明可说是整个禅修过程的总枢纽。

正念分明的训练,可从日常生活上两方面下手:一是观呼吸,一是饮食禅

汉传佛教在传统上把观呼吸译为安般守意,即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有时译为数息,这是把重点放在数呼吸上。事实上,观呼吸”(Anapana-sati)一词中,Anapana的意思是呼吸,而最重要的则是字尾的sati,意思是觉知观照。人一生下来就在呼吸,所以在呼吸上保持觉知,就是把正念分明的功夫完全融入生活。

饮食也是训练正念分明的契机。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一开始就指出饮食消费与愤怒之间的关系,他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真是发人深省。如果能够在饮食中保持正念分明,事实上,吃一顿饭或一壶茶,其禅修的效果与在禅堂坐一支香,根本没有两样。

从拥抱愤怒、认知愤怒到转化愤怒,所依靠的就是这正念分明的功夫。

二、五戒:五戒是一行禅师发挥最多的教法之一,他一方面深化五戒的内涵,一方面将它定义为正念分明的基础训练。近几年,他在西方世界传授五戒时,已改用正念五学处来代替传统五戒一词。他并以正面列举的方式,改变传统名称上负面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即:

正念第一学处:尊重生命;
  正念第二学处:布施;
  正念第三学处:性伦理;
  正念第四学处:谛听与爱语;
  正念第五学处:正念分明的消费。
  其中对不饮酒戒的诠释特别精彩。传统上此戒著重在单纯的不饮酒而已,但他将之扩大为广义的消费伦理”——不进行任可能有害的消费或饮食行为。从有害身体的菸酒到毒品,从有害心灵的电视节目到不良书刊,都是此戒的涵盖范畴。

一行禅师跳脱出一般人对戒律的刻板印象,以突显正念在五戒实践上的主体性地位。如果将五戒看成宗教的约束,实行五戒就是变相的束缚;如果忽略正念的觉知,即使遵守五戒,也只是消极的不作为罢了。唯有把正念融入五戒,才能真正提异生命的品质。

笔者以为,一行禅师对五戒的诠释,有助于把五戒融入全球伦理”(Global Ethic)的建构。因为佛教的五戒在本质上,已包含全球共生伦理、反剥削伦理、性伦理、对话伦理与消费伦理,而这五个伦理范畴,正是建构全球伦理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当下净土:净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一行禅师强调当下净土这并不是说他否定传统的净土观,而是有意突显净土在当下实现的本质。他说:净土就在当下,否则永不实现!这句话强调,净土就在当下一念心的清净与安住:如果当下这一念心不能安住,不管生在那里,净土与你完全无关。

要体会他的当下净土法门,最好从行禅”(Walking Meditation)切入。一样是走路,只要加上正念分明,便是行禅。每一步念念分明、安详自在,每一步便已到达净土,这就是当下净土

四、迷悟一如:迷悟一如是大乘佛教非常核心的理念之一。一般人以为犹如水与火,两者不相容。事实上,只是未悟,只是不迷罢了。大乘佛教惯用明、暗来比喻悟、迷的关系。所谓,只是缺少的暂时状态罢了,本身并非实体;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秉烛入暗,就容不了蜡烛的光明,根本不可能转。明、暗如此,迷、悟亦然,《六祖坛经》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一念觉能破万年迷,正是一语道破这个真相。

一行禅师顺著《六祖坛经》的理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如何随时随地保持一念觉”——“正念分明

一般人总以为如果修练某种方法就可开悟,把开悟当成是某种可得到的东西,殊不知这想法本身就是开悟的障碍之一。开悟是放空身心,不是抓取什么。一行禅师曾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开示:悟无别道,悟即是道。简单地说,开悟的本质不在方法上,而在当下这一念心,自己清楚明白否?能作主否?只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这一念就是佛。

一行禅师常说,一般人是Part time Buddha,而佛是Full time Buddha。这是非常有趣的表达,两者所差别的不是开悟的能力,而是正念现前与否。他从正念切入,找到开悟的本质,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持正念,等到功夫做成熟了,那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正如呼吸一般自然,哪里还要做出一个修行的样子来。

                游祥洲 序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三日

2010年2月10日

新读书主义

节录自高希均著作《阅读救自己》

不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不再為應付就業而讀書。
傳統上,讀書人有他們清高的情操,但是「讀書」的動機,卻蘊涵濃厚的功利色彩。
在今天升學主義與考試主義主宰一個人早年的命運時,讀書、考試、就業,就變成了一個痛苦的三級跳。
當「讀書」淪落到如此的工具化與世俗化時,怎麼還可能有「讀書樂」?從幼稚園到大學,在二十年的讀書壓力下,誰會不厭惡讀書?
這正是今天台灣讀書風氣低落的一個根本原因。
「新讀書主義」,所要提倡的不是消極地從「苦」讀書中得到「新」樂趣,而是全面改變對讀書的心態。不論自己已經就業或者還在求學,首先必須下定決心告訴自己:
不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不再為應付就業而讀書。
減少了讀書的強迫性,就增加了讀書的寬廣性。
進入社會,再用功的學生也會立刻發現:在本科學業上,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其他知識上,書到用時更恨狹。
我們的大學教育中最欠缺的就是通識教育。因此一般大學生對本科以外的知識,從科學到人文,從藝術到宗教,都幾乎是「功能性的文盲」。
「新讀書主義」者,所追求的就是透過全方位的讀書,使自己,使家人,使同事,使朋友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現代人。
這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對自己,也是對自己所關懷的人的新要求。
讀書是無法由他人代勞的。讀書是要自己投入的。一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能自己體會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的哲理。
愛讀書的人,一定讀過不少專業以外的閒書,一定讀過不少看來沒有實用價值的書。那些曾經拿過博士學位的首長,常見他們在高爾夫球場上揮桿、在宴會席上乾杯、在公眾場合上高歌,就是看不到他們在談書。
讓「新讀書主義」者,來共同提倡,也更要身體力行:
自己再忙也要讀書;
收入再少也要買書;
住處再擠也要藏書;
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我們也要告訴社會各界:
最庸俗的人是不讀書的人;
最吝嗇的人是不買書的人;
最可憐的人是與書無緣的人。
〈1993年11月〉

2010年2月4日

坐禅即财富

《一》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著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著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实际上,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为止,自然环境加诸于人类的难题是不可能全部克服的,直到我们的肉体死亡的那一瞬间为止,对于身体的机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至少,人类无法阻止太阳热能的渐渐消失,所以,地球的衰老与毁灭,将是无可避免的事。又由于人类无法阻止生理机能的渐渐老化,所以,肉体生命的必将死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然而,当地球尚可为人类居住的一天,我们应该设法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当我们的肉体生命尚继续活著的时候,我们就该设法改善身心的健康,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愉快。这虽是现代科学的课题,但却不能将此责任交给现代科学因为推动科学,要仰赖人类的智能和体能,要想发掘潜在于人类身心深处的最高智能和体能,唯有坐禅才是最好的方法。

坐禅的方法,虽是渊源于东方人的智慧,事实上,不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多少均须得力于若干禅的功能,即使未必采取特定的坐禅姿势或坐禅的名称,就他们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智力和毅力的本质上说,与坐禅的功能是相应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是出于禅的功能而已。由于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故在不自觉的情形下,能够得到若干禅的功用,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伟人。

我们既已知道,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过禅的训练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魄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使之更优秀,体魄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所以,坐禅是健全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因此,坐禅能使你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能使你发现你是多么的幸福、自由和生气蓬勃。

坐禅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心力或念力的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所以,在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均可能发生禅的反应。不论是沈思、默祷、礼拜、读诵,乃至细心的审察、凝神的倾听等心无二念之时,均有发生禅之反应的可能。然而此等状态下的禅的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易发生的,纵然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偶然发生一两次,却无法求其经常发生。

正因如此,发源于东方的禅的修习方法,便成为必要。如果你希望得到它,而去跟随一位禅的老师学习的话,这方法将使得可遇而不可求的禅的经验,成为人人皆有机会获得的财富。

《二》可贵的人身

求取禅的经验,不限定采用某种特别的姿势,比如正在病中的人,生理机能有残障的人,或者工作特别忙碌所谓席不暇暖的人,他们可以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或在巴士站、电车站、车上、工作房等的任何地方,或立或坐,均可照著老师所教的禅的方法,做数分钟乃至数小时的实习。

效果最大、见效最快的方法,当然是采取双腿盘坐的姿势。初开始学坐禅的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若想把双腿盘坐的姿势,坐到驯熟,并且享受到坐禅的乐趣的程度,必须先有忍耐两腿疼痛及麻痹的心理准备,两腿的痛和麻,也正是初坐禅者和他自己的怯弱面,作坚苦战斗的一段历程,当他通过了这段历程时,至少他的意志力,已战胜了他的畏惧艰难而不敢面对现实的退缩心理,在人生的境界上,他已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唯有人体的构造,能够采取盘腿而坐的姿势。所以,坐禅的方法,只对人类而设,坐禅的利益,只有人类才有机会享受。

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生而为人,也该珍惜我们得到了的人身。因为,从坐禅的实习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1)坚勒的体魄,(2)敏捷的头脑,(3)净化的人格。所以释迦牟尼佛,经常对其弟子们赞叹人身的可贵,并且强调,从天上至地下的各类众生之中,唯有得到了人身的众生,最适合修行佛道。

《三》科学家所见坐禅的功效

坐禅的好处,是从身心的反应而被发现。根据日本京都大学Kyoto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SatoYukimasa)博士所著《禅のすすめ》(ZeoNosusume)中的报告,坐禅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

(1)忍耐心的增强。

(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

(3)意志力的坚固。

(4)思考力的增进。

(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

(6)迅速地使得头脑冷静。

(7)情绪的安定。

(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

(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

(10)达到开悟的境地。

又根据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HasekawaUZaburo)所著《新医禅学》(Shinizengaku)中的报告,提出了坐禅的十二种功效,治十二种疾病:

(1)治疗神经过敏症

(2)胃酸过多及胃酸过少症

(3)鼓肠疾

(4)结核病

(5)失眠症

(6)消化不良

(7)慢性胃下垂

(8)胃、肠的Atonie

(9)慢性便秘

(10)下痢

(11)胆结石

(12)高血压

坐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于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极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读者介绍坐禅对于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坐禅体验的人,没有用处;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摘自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pg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