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2009年10月27日
二十分鐘
十一歲那年的一天,我和爸爸照例出門去散步,經過北區河畔殯儀館門口的時候,爸爸突然停住腳步,問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幾點了?」「我看了看表,告訴他是10點25分。」然後爸爸問我看到了什麼。「沒什麼特別值得注意的,」我回答,「一群人,大概150個左右,正排隊進殯儀館。」「嗯,眼力不錯。」爸爸滿意地點點頭,接著他提起別的話題,跟我討論起體育新聞來。
說了快半個小時,我發現他還沒有離開殯儀館的意思,就問:「我們要不要繼續散步?」爸爸沒有立刻回答我,卻突然提出第二個奇怪的問題:「兒子,你現在能看到什麼?」我向殯儀館門口望去,剛才進去的人現在排隊出來了。「還是沒什麼特別的,」我聳聳肩,「估計是追悼會剛結束,進去的人已經出來了。」「非常準確,」他說,「你看看現在幾點。」我說是:「10點50分。」爸爸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對,人的一生總結起來也不過就那麼長時間。」我疑惑的抬起頭,「什麼時間?爸爸,我不明白您在說什麼。」
「你看,兒子,追悼會上牧師會宣讀悼詞,也就是死者一生的總結。宣讀悼詞不過短短的二十來分鐘,很多當時被認為是巨大的挫折或者偉大的成就,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進不了這二十分鐘。你長大以後,無論是沮喪還是得意的時候,都要想想我這句話,你將發現眼前的道路會變得開闊許多。」
很多時候我遇到一些挫折, 當時覺得天大不可原諒或妥協, 但忍下來之後, 往往不用太久( 一兩天)就會覺得根本沒什麼!!慶幸自己沒有做出蠢事!人最忌諱在情緒最高張(興奮或憤怒)的當下做出決定,因為往往因為欠缺仔細思考而落得進退不得
~跟親愛的妳/你分享~~
2009年10月5日
The anatomy of disaster
The Asian tsunami tragedy which struck countries bordering the Indian ocean in December last year has in many ways demonstrated the raw power of nature. Many people have questioned the reasons for such a disaster, whether it was a sign of "God's displeasure" to punish humankind for all the wrong doings wrought on earth.
Before we go and make assumptions that some external power was the cause of such mass destruction, we must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existence, especially of human existence.
The word "man" is derived from the sanskrit word "manussa" which means ?human beings?. The word ?manussa? have its origin in ?mana? or mind. Of all the different spheres of existence,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ones which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a Buddha. They have this opportunity because human beings possess the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to question their existence, how and why they are born in this world and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itself.
It is through the use of such intelligence, humans can develop insight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e of life, of what constitutes as human life and the nature of being itself. Through such investigation, the Buddha teaches us that all living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exist as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and energy.
These elements - earth, wind, water and heat are governed by natural, universal cosmic laws which go through a perpetual cycle of birth, growth, decay and disappearance. This universe of animate and inanimate objects exists on a basis of conditioning and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and physical events that are governed by natural laws (dhamma niyama).
The Buddha spoke of five natural laws, one of which is the Law of Energy (utu niyama). Energy, in its two forms of heat and cold, causes many changes within the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always in a state of flux, of continuous change and is always seeking a balance. It is the law that govern changes in a body, such as old age and illness, or in an ecological context, with respect to such things as climates, seasons and earth movements.
The Buddha has explained very clearly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is law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is physical world, but also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It affects every existing planetary system and all forms of cosmic metaphysics, whether material or immaterial. All these elements are subjected to change, encountering imbalance from time to time.
Even so life, human life and the earth are guided by natural laws. They decay, disappear and born over and over again, dictated by a never ending cosmic cycle. Disaster takes place from time to time because basic elements like water, earth, wind and fire are always in a constant flux, and needs to find a balance. That is why the Buddha said that a human life is dukkha, because he/she is also subject to such a flux. Regardless of status or species, because of this universal flux, every creature or being experiences dukkha.
While Buddhism teaches us that we are the architects of our own fate and that as human beings, we can eventually control our kammic force, Buddhists do not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s due to kamma. They do not ignore the role played by other forces of nature. As can be seen, kamma constitutes but one aspect of natural law. The simplistic supposition that all life experiences are due to kamma is therefore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t underlying elements in the physical and psychical spheres helps us to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how a single event may have resulted from more than one cause and how different determinants may synchronously be involved in conditioning certain phenomena or experiences. Usually, when more than one principle is at work, the more predominant one will prevail.
For example, extreme temperature (utuniyama) may influence the conditions of the mind (cittaniyama) and cause one to feel ill at ease. Or strong will power (cittaniyama) may temporarily override the effects of negative environments (utuniyama) and the results of kamma (kammaniyama). In the case of natural disasters, kammic energies become inactive due to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of earth and water movements, such as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The cataclysmic result of the Asian tsunami disaster is a powerful demonstration of the law of kamma surrendering to natural laws (utuniyama).
The devastating waves that took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lives operated without regard to the merit of the victims. Those with good and bad kamma suffered equally. No one, and nothing, can escape from such energy that assumes impermanency as a constant. 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m is based upon the acceptance of this universal truth. To have an intimate understanding of such knowledge will enable one to accept with equanimity of what cannot be changed, and therefore allows one to channel their positive energy to more productive, spiritual use.
It is essential for human beings to cultivate compassion and maintain kindness as a means to learn to live with such a flux. Peaceful living does not mean to conquer nature. It entails one to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its forces. And this is precisely the reason why it is a fallacy to blame external powers (such as God) for the massive calamity caused by the devastating tsunami. There is no one to blame, and nothing to blame on.
There is no need to rationalize God's action because the tsunami disaster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impermanence of the earth's elements. It has starkly opened our eyes to nature's conditionality, their momentariness and their egolessness. It is this very reason that we need to learn not to develop craving in our worldly matters. Such attachment to our physical self and environment will inevitably lead us to more suffering as future rebirth may subject us to experience the unpredictable forces of such natural laws. We can even use this as a lesson for salvation, and that is to strive to be reborn in a ?suitable locality? (patiropadesavaso, from Mangala Sutta, Discourse of Blessings), free from suffering caused by such natural laws.
The disaster is also a timely reminder for us to re-examine how we live, and for us to re-evaluate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he law of Dependant Origination (paticca samuppada) account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ind and body in a bond of mutual interaction and dependence. What we think, say or do have an impact far beyond our immediate bodily existence. If we poison the ground, the effect will come back to haunt us via polluted waters. If we take the stance of always wanting to conquer nature, thinking that our intelligence is superior, then we must be ready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wrath.
The disaster is a reminder for us to rejoin in the age old truth of moderation. This is true in these days and times when over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great ecological imbalan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f the coral reefs off the shores of Sri Lanka were still intact, it would have played a role as a buff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e waves hitting the shores. Along the coast of India, the existence of mangrove swamps had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such nature's creation can help to prevent a greater calamity.
Living in moderation in today's society does not mean to surrender to poverty. It means to have the ability and awarenes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surrounding. It means not to destroy nature and create artificial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pander to our senses. Living in moderation means to encourage one another to be kind and compassionate, so that human values transcend that of material wants.
While the world grief for the victims, let us cultivate a sense of compassion and transfer merits to the departed ones. We can do these in a number of ways. One, we gain merit when we give ourselves to relief effort, so we can provide direct assistance to those who are suffering. Secondly, we radiate mental positive energy to the departed ones so that they may have a better rebirth. Thirdly, let us also radiate thoughts of loving kindness to relief workers who are at this moment doing their best to support the victims.
May we all learn to be awakened and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workings of ourselves and nature so that we can live in harmony among ourselves, with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Dr K Sri Dhammananda Maha Nayaka Thera was the late Chief Venerable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 This article is a transcribe of a talk delivered at the "Dharma Assembly of Blessings for Tsunami victims", Stadium Negara, Kuala Lumpur, Malaysia on January 15, 2005. Ven Dhammananda passed away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on Aug 31 2006.
2009年9月30日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
诸如:上不上班,
吃什么东西,
开不开心,结不结婚,
要不要帮助人...
自已能安排的皆属之。
一件是[别人的事]
诸如:小张好吃懒做,
小陈婚姻不幸福,
老陈对我很不满意,
我帮助别人,别人却不感激…
别人在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诸如:会不会刮风,
地震,战争,开悟,成道…
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
都属于老天爷的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
忘了[自己的事],
爱管[别人的事],
担忧[老天爷的事]。
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
打理好[自己的事],
不去管[别人的事],
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这就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
知道并不能代表你能办到。
除非你能进入[静心状态] 去[观照],
你就会[如实]
发现天底下真的
只有三间事:
[自已的事],
[别人的事],
[老天爷的事]。
下次心情不好时,赶快问自己,
那件事到底是谁的事!
(坊长按:这里“老天爷的事”在佛教的立场大概是指需要等待因缘和合,或由于过去业力牵引而来的果报等,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自己的部分)
2009年9月16日
做人要豁达一点
好不容易找到了安顿的地方,住进去了。发现邻居是带了一对孩子生活的寡妇。女孩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个性,每天早出晚归,也不和邻居有更进一步增加友谊的表示。
一天晚上住宅区大停电,四面一片漆黑。女孩子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一根蜡烛,她正准备点上的时候,听到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是隔壁家的孩子。
他怯生生的站在门口,小小声的问他:“阿姨,你有蜡烛吗?”
女孩一想,这家穷兮兮的,连根蜡烛都没有,要是今天开了方便之门,以后一定常来借东借西,想到没完没了的麻烦,于是她就冷淡的回答说:“没有。”说着,就顺便要把门给带上。
没想到她拒人千里的回答,却换得孩子喜悦的一笑。他笑眯眯的把门顶住,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对她说:“我们猜对了!我妈妈说你刚搬来,可能不知道这里常停电,所以呀,她叫我给你送两根蜡烛来。”说完,他把蜡烛往女孩手里一放,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
女孩拿着蜡烛,站在门口,好久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她心里惭愧极了,她一小人之心对人,却换得的是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隔壁不错,是穷苦人家,但是人家的心可富有呢!而她自己呢?想到这里不禁流下了泪水。不求报酬的付出,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让人感动。不管那东西多么微小,背后的心意却是伟大的。以小人之心去忖度别人,不管事情为何,都让自己最后陷身在困窘中。行善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吝啬是让自己烦恼困窘。做人何不活得豁达,大方一点呢?
2009年9月8日
你愿不愿意?
关于地藏菩萨本生事迹,大乘佛经里有诸多详细记载:
(一)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地藏菩萨那时为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入地狱受苦。此婆罗门女卖掉家宅财产,广求香华,于佛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摒息杂念,一心称念佛号。其母承孝顺女所作功德,得以离地狱而生天。
(二)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前,曾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极多杀生罪。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然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心,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这两个事迹,说明地藏菩萨广行孝道,重视超度、救济父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当父母仍健在之时,作为子女要竭尽孝道。对父母除衣食供养,老病侍奉外,更重要的是劝说父母尊敬三宝、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具足正见。华人特重孝道,其慎终追远的精神,与地藏法门完全吻合。所以地藏菩萨在华人世界,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这是不无道理的。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的缘起是目莲尊者为救度在地狱受苦的母亲而衍生;而地藏菩萨过去为光目女、婆罗门女的事迹,再加上七月三十日的地藏法会,汉传佛教于是把佛教超度先人与孝道的精神结合,使得农历七月成为佛教的孝道月。
2009年9月3日
行者聚会----戒学概说
这个月的行者聚会延续上次谈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后;正式进入戒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所以就选择谈大家觉得比较严肃及沉重的课题---- 戒。以下是一些补充讲义:
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浅谈
序言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大正藏》九.四三三頁中)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 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梵文中,戒叫作尸羅(sila),律叫作毘奈耶(vinaya)。戒字的涵義是警覺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 的事,就不要去做。
A.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一) 在家戒 (二)出家戒
三皈依 - 沙弥、沙弥尼戒
五戒 - 式叉摩尼
八关斋 - 沙弥、沙弥尼戒
菩萨戒 - 比丘、比丘尼
B. 戒律的重要性
防非止恶
诸恶默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C.戒的精神与殊胜
积极而非消极
护福法而非束缚
止灭恶行,成就善业的因
D. 三皈依正範
(一)敷座請師 (二)開導 (三)請聖 (四)懺悔 (五)受皈 (六)發願
(七)顯益勸囑 (八)迴向
E. 五戒(人间天上的护照)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體相同。
《摩那法典》的五戒:
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非梵行(不淫)、不貪瞋。
《錢多佉耶奧義書》的五戒:
苦行、慈善、正行、不殺生、實語。
基督教的後五誡:
勿殺、勿盜、勿淫、勿妄證、勿貪他人之所有。
佛教五戒的特色是不飲酒,其他各宗教沒有戒酒的。因為佛教是重於智慧的,飲酒能使人昏迷沈醉。
总结:
守戒不是為佛而守,而是為了各人的自由意志而守。持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 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表现。五戒十善的守持是为了身心的净化,以达致健全的人格;其亦是社会、国家的和乐、安宁的根本,它并不像法律的制定是治标不治本的,而是身口意并重的行持、净化。
坊长的话:持戒重要是知道为什么而持戒,了解了戒的精神后,你自然而然的会以同理心去爱护自己,别人及环境。。。祝福大家!~
2009年8月24日
富翁与四夫人
“四夫人,我平常待你最好,时刻不能和你离开,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寂寞,财产妻儿虽多,一个也带不走,我请求你陪我一道死好吗?”
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
“你怎么会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是当然的,我年纪这么轻,怎么能陪你死?你对三夫人也不错,何不叫三夫人陪你去?”
“唉!”富翁叹了一口气。
过了一会儿,富翁只得把三夫人请来,乃照对四夫人讲过的要求,再向三夫人提出。
三夫人一听,吓得只是发抖,连忙道:
“这怎么可能?我的年纪这么轻,你去世了,我还可再改嫁他人!你何不叫二夫人陪你?”
“唉!”富翁只得又叹了一口气,摆摆手,叫三夫人退去。
三夫人走后,富翁把二夫人叫来,说明他一个人死去太不甘心,希望二夫人能够陪他一同死。
二夫人一听,连忙摇手道:
“不能!不能!我怎么能陪你死呢?四夫人和三夫人什么事也不肯做,家中的事都要我管,我不能不顾家就跟你去死呀!为了夫妻的感情,你死后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
“唉!”富翁无可奈何的又是一声感叹。
富翁没有办法,只得把平时最不关心的大夫人叫到床前,对大夫人说道:
“大夫人!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但我现在一个人死去,在阴曹地府一个伴也没有,你肯陪我一道儿死吗?”
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而且很庄重的回答道:
“嫁夫随夫,现在夫君要去世了,做妻子的我们,怎么还好活着,不如就跟你一起死去比较好。”
“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死?”富翁像是很意外的问大夫人,并继续感叹地说道:“唉!过去我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一直像忘了似的。我对四夫人、三夫人爱护得比命还重要,二夫人我待她也不薄,到今天,他们忘恩负义,当我要死的时候,却那么狠心的和我离开,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有重视的你,反倒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为什么不早些对你好呢?”
富翁说完,和大夫人一起拥抱着死去了。
这是佛经中一段很精彩很有意义的故事,这故事要说明的是什么?原来,故事中最受爱护的四夫人,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轻,但美丽年轻对我们的未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会喜离忧的财富,当人到了死去的时候,再多的财富也要让给别人;要照顾家庭的二夫人,指的是那些穷困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当人去世时,顶多在送葬的行列中走一程;而从未护视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在生时不知道修持,只知道贪求五欲,到死时,才知道五欲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此意。
“修心圣道”的修心,我们要特别重视,把谄曲、虚伪、嗔恨、贪欲的心一起去除,尤其已发心修道的人,修心最要紧!《佛遗教经》说:“宜其端心,质直为本。”《维摩经》也说:“直心是道场。”一个人能把心净化了,能把心识转成智慧,那就是佛道成就的时候了。
2009年8月21日
8月份快乐五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2009年8月10日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
*豬肉攤前.「老闆,一斤多少錢?」,「一兩五元。」。。 客人:「夭壽!怎麼又漲價?」
*已經駕鶴西歸的豬:「原來只有人類的生命是無價,而我們的生命是用來秤斤論兩。
~~~~~~~~~~~~~~~~~~~~~~~~~~~~~~~~~~~~~
*男對女說:「我喜歡妳的眼睛、鼻子、嘴巴。我願意參與 妳的喜、妳的怒、妳的哀、妳的樂。我知道妳不想被傷害, 我將愛妳一生一世。我希望我們以後會有共同的小孩。」
*母牛想對牠垂涎三尺的人類說:「我也有眼睛、鼻子、嘴巴。 我亦有喜怒哀樂。我同樣不想被傷害,我也有我深愛的小孩。」
~~~~~~~~~~~~~~~~~~~~~~~~~~~~~~~~~~~~~
*好奇的魚寶寶問:「媽咪!為什麼人類動手術前 需要麻醉讓自己昏迷不醒呢?」
「因為手術刀劃開身體時,會痛到令誰都生不如死呀!」
*「可是那就奇怪了,難道人類不知道菜刀劃過我們的身體, 我們也會很痛很痛嗎?」
*鷹的視覺比人銳利,貓的動作比人迅速,狗的嗅覺比人敏感…… 我們又如何說服自己牠們的痛覺神經亞於人類呢?
~~~~~~~~~~~~~~~~~~~~~~~~~~~~~~~~~~~~~
*再也分泌不出乳汁的牛:「你鐵鎚敲在我的後腦,我依然撐著撐著發軟的四腳不想被擊倒,你視而不見我渾身的顫抖和喘噓, 無情的鐵鎚又一次瞄準,由於我本能地害怕閃躲, 凹陷的臉龐只剩我一隻驚恐的眼睛……」
*不管牛排館內裝潢得多溫馨雅致,播放的音樂多抒情悠揚, 簾幕後的這般場景並不會改變,那是食用者為牠們寫下的劇本。
*掙扎,恐懼,淌血,哀厲的叫聲,翻滾,試著站立起來又跌倒, 抽搐及喘氣,哀哀悲鳴,蒼白的臉。。
牠們在屠宰場裡夜夜的哀嚎,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聽一聽。
~~~~~~~~~~~~~~~~~~~~~~~~~~~~~~~~~~~~~
*「是不是只有頭殼壞掉的人才會去吃素呢?」
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有才情的達文西,是吃素的。
被蘋果砸到的牛頓、發明大王愛迪生,是吃素的。
美國總統林肯、發現演化論的達爾文,是吃素的。
提倡人道主義的史懷哲、大文豪托爾斯泰,是吃素的。
擁有無比偉大心靈的甘地,也是吃素的。
以及全世界公认頭腦最好的人愛因斯坦……他們也都是選擇素食的。
*智慧高的人會去瞭解別人為何要那樣做,
而對於不想搞懂又喜歡出言奚落他人的人,其智慧必有待提升。
*每當過春節、聖誕節、情人節、中秋節……你會想到什麼?
*每當過節的時候,土雞、牛羊豬鴨會想到…「嗚……死期到了!」
~~~~~~~~~~~~~~~~~~~~~~~~~~~~~~~~~~~~~
*如果有人把孕婦的肚子直接剖開后搶走嬰兒,我想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都僅有一種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只有喪心病狂的人才做得出來,对吗?
*不過,不知是為什麼,把活魚的肚子剖開取出魚卵做成魚子醬,這種事在地球上卻廣受歡迎,而且甚至被視為頂級饗宴的代表。
~~~~~~~~~~~~~~~~~~~~~~~~~~~~~~~~~~~~~
*別說要你親手拿刀宰雞,在割牠們的喉嚨之前,你可能連雞脖子上 的雞毛都不敢拔。其實不是你真的沒那個膽量,而是你清楚地 感到心裡有著一股罪惡感。
*不敢殺牠卻敢吃牠,那是「罪惡感」被巧妙的迴避。 但是罪惡感並不會在我們的生命裡消失不見, 它只是一直被努力收藏得很好。
~~~~~~~~~~~~~~~~~~~~~~~~~~~~~~~~~~~~~
*還記得發生在民國八十四年八月轟動全台湾的「人頭魚」事件嗎?
吳郭魚:「魚肉好呷某?」
*不管當年的新聞報導真偽如何,但實際上也是如此,若每隻動物都能說人話,或許人們就不會認為吃動物是那麼理所當然了。
*這個世間有地獄嗎?。。。。。。。。。有的,不會沒有。
*如果把魚鉤換成鐵鉤,然後像釣魚一樣把人吊起來,那就是地獄。
*人,可能為了救活一隻鳥而感到喜悅至極,三日內碰到朋友就 不忘提起這件事。
*但是從小到大,這個人也有可能已經吞下數以萬計的生命, 卻不知痛癢。
~~~~~~~~~~~~~~~~~~~~~~~~~~~~~~~~~~~~
動物體會喜悅和疼痛的方式,與我們人類頗為相似。牠們也有面貌和家庭。請懷著這股同情之心,享受一個快樂健康的人生吧!並將此種知識與你所愛的每個人分享。請對自己與其他人誠實,並誠摯的向眾生允諾:「絕不再殺生了!」
——喬治亞.克魁提
吃素的行為應該會賦予那些一心想要將天國帶到地上的人很大的喜悅,因為吃素象徵了人類對完美道德的渴望是很真切的。
——《托爾斯泰(Leo Tolstoy)俄國文豪》
我常懷疑是什麼樣的感覺、想法和理由,讓第一個人開始用鮮血污染了自己的嘴,容許自己的唇觸碰到那些被謀殺的動物的肉,在餐桌上堆滿了動物的屍體,還說那些剛剛還活蹦亂跳、有意識、有聲音的動物是平日盤中飧。
——《布魯達克(Plutarch)希臘哲學家》
我打從心底知道,吃那些被養來吃、沒有機會長大的動物是病態的,因為你吃的是一些可憐蟲、一群?
今天吃素了嗎?
Be Veg. Go Green. Save The Planet!
吃素 環保 救地球
拯救我們的生命
比利時北部城市「根特」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全市居民每星期至少吃素一天的城市。
假如你是絕望待宰的牛羊,是刀子落下前高聲尖叫的雞,假如你在場,假如你看到,假如牠們的痛也是你的痛,假如你有選擇,吃素好不好?
坊长的话:读了这篇师父转发的电邮,心里有些内疚。是啊,我们就是如此,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对自己不敢承诺从今而后吃长素,但是默默祈愿自己往后除了原本的初一、十五吃素外,尽量少吃肉类。慈悲,应当从这一刻开始。
2009年7月31日
黑白老鼠
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氣和最快的速度逃開,但是老虎緊追不捨, 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
最後被老虎逼入了斷崖邊上。站在懸崖邊上,他想:
「與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還不如跳入懸崖,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他縱身跳入懸崖,非常幸運的卡在一棵樹上,那是長在斷崖邊的梅樹,樹上結滿了梅子。
正在慶幸的時候,他聽到斷崖深處傳來巨大的吼聲,往崖底望去,原來有一只兇猛的獅子正抬頭看著他,獅子的聲音使他心顫,但轉念一想:
「獅子與老虎是相同的猛獸,被甚麼吃掉,都是一樣的。」
當他一放下心,又聽見了一陣聲音,仔細一看,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正用力地咬著梅樹的樹幹。
他先是一陣驚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斷樹幹跌死,總比被獅子咬好。」
情緒平復下來後, 他感到肚子有點餓,看到梅子長得正好, 就採了一些吃起來。
他覺得一輩子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梅子,找到一個三角形樹丫休息, 他想著:
「既然遲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覺吧!」
他在樹上沉沉的睡去了。睡醒之後,他發現黑白老鼠不見了,老虎 、獅子也不見了。
他順著樹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懸崖, 終於脫離險境。
原來就在他睡著的時候,飢餓的老虎按捺不住,終於大吼一聲, 跳下懸崖。
黑白老鼠聽到老虎的吼聲,驚慌逃走了。
跳下懸崖的老虎與崖下的獅子展開激烈的打鬥,雙雙負傷逃走了。
由我們誕生那一刻開始,
苦難.就像飢餓的老虎一直追趕著我們,
死亡,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一直在懸崖的盡頭等待,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
不停地正用力咬著我們暫時棲身的生活之樹,
總有一天我們會落入獅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壞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
就是安然地享受樹上甜美的果子,然後安心地睡覺,
只有存著這樣單純的心、少慾望、多一點赤子之心。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的親友去世的消息,
除了安慰了幾句外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了
恐怕有一天自己亦會成為別人口中的壞消息
所以你們有沒有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
如果剛才你和另一半或是和家人為了芝麻綠豆的事鬧翻了,現在頭頂還在生煙的話,
請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飄渺的白雲,其實你又錯過了美好的一天呀 !
因此,要時時心存好意!
腳走好路!身行好事。
2009年7月28日
行者----一周年紀念 and 正思惟
不知不覺,行者的活動已經舉辦了一年多。。。一個月一次的聚會,大家一起討論佛法,從法侶那邊獲得的確實不少。。。從一開始談的四諦法(苦集滅道)所衍生出來的內容涵蓋了有情苦的來源、有情眾生的定義、有情眾生身心的問題、有情流轉而到環面的過程及佛法的核心----緣起。從緣起當中建立起正見,正見善惡、業報、三世及凡圣過后到思維佛法,也符合佛陀所教導的聞、思、修。正見從佛、佛弟子及經典而得來,聞法可讓我們多聞正法,略說有四類功德:
一、「由」於聽「聞」正法,能「知」道「 諸法」。什麼是諸法?如善法惡法,有漏法無漏法等。聽了,才知道這一切, 知道應該修集,或者應該捨棄。又,法是合法的意義──善:聽了佛法,就知 種種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學。
二、「由」於聽「聞」正法,能「遮」止「眾惡 」。或是內心的惡念,或是見於身語的惡行。如聽聞了正法,知道什麼是惡的 ,有什麼惡果,就能將惡心息下來,遮止惡心的現起。
三、「由」於聽「聞」 正法,能制「斷」種種「無」意「義」事。有些外道,雖有求解脫心,卻誤入 歧途,修種種苦行──不食,不臥,裸形等,以為修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 們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來教導學眾。這些苦行,佛名之為無義,就是毫無意 義的,自找苦吃的愚癡事。聽聞了佛說的正法,自然就遠離這些苦行,正道修 行,不落外道窠臼了!
四、「由」於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 解脫。這樣,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聽聞而能得到嗎?
這次行者的聚會依循上次所討論的內容『正見』到這次的『正思惟』,在還沒正式開始前大家都發表了對進行了一年的行者發表感想,有需要改進的是在『行』的部分,建議是讓每個與會者在討論后去觀照自己有沒有如實的依『法』而訓練自己的心。
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 正確思惟。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 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
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 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 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 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
2009年7月16日
律師的獨子(真人真事你一定要看)
我的爸爸是任何人都會引以為榮的人。
他是位名律師,精通國際法,客戶全是大公司, 因此收入相當好。
可是他卻常常替弱勢團體服務,替他們提供免費的服務。
不僅如此,他每週都有一天會去勵德補習班,去替那些青少年受刑人補習功課,每次高中放榜的時候,他都會很緊張地注意,有些受刑人榜上是否有名。
我是獨子,當然是三仟寵愛在一身,爸爸沒有慣壞我,可是他給我的實在太多了。
我們家很寬敞,也佈置得極為優雅。
爸爸的書房是清一色的深色傢俱、深色的書架、深色的橡木牆壁、大型的深色書桌、書桌上造型古雅的燈,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在他書桌上處理一些公事,我小時候常乘機進去玩。
爸爸有時也會解釋給我聽,他處理某些案件的邏輯。
他的思路永遠如此合乎邏輯,以至我從小就學會了他的那一套思維方式,也難怪每次我發言時,常常會思路很清晰,老師們當然一直都喜歡我。
爸爸的書房裡放滿了書,一半是法律的,另一半是文學的,爸爸鼓勵我看那些經典名著。因為他常出國,我很小就去外國,看過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我隱隱約約地感到,爸爸要使我成為一位非常有教養的人。
在爸爸的這種刻意安排之下,再笨的孩子也會有教養的。
我在唸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摔得頭破血流。
老師打電話告訴了我爸爸。爸爸來了,他的黑色大轎車直接開進了操場,爸爸和他的司機走下來抱我,我這才注意到,司機也穿了黑色的西裝,我得意得不得了。有這麼一位爸爸,真是幸福的事。
我現在是大學生了,當然一個月才會和爸媽渡一個週未。
前幾天放春假,爸爸叫我去墾丁,在那裡,我家有一個別墅。
爸爸邀我去沿著海邊散步,太陽快下山了,爸爸在一個懸崖旁
邊坐下休息。
他忽然提到,最近被槍決的劉煥榮。
爸爸說他非常反對死刑,死刑犯雖然從前曾做過壞事,可是他後來已是手無寸鐵之人,而且有些死刑犯後來完全改過遷善,被槍決的人,往往是個好人。
我提起社會公義的問題,爸爸沒有和我辯論,只說社會該講公義,更該講寬恕。他說:「我們都有希望別人寬恕我們的可能。」
我想起爸爸也曾做過法官,就順口問他有沒有判過任何人死刑?
爸爸說:「我判過一次死刑,犯人是一位年青的原住民,沒有什麼常識,他在台北打工的時候,身份証被老闆娘扣住了,其實這是不合法的,任何人不得扣留其他人的身份証。
他 簡直變成了老闆娘的奴工,在盛怒之下,打死了老闆娘。我是主審法官,將他判了死刑。事後,這位犯人在監獄裡信了教,從各種跡象來看,他已是個好人,因此我 四處去替他求情,希望他能得到特赦,免於死刑,可是沒有成功。 他被判刑以後,太太替他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我在監獄探訪他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初生嬰兒的照片,想到他將成為孤兒,也使我傷感不已。由於他已成另一個好 人,我對我判的死刑痛悔不已。他臨刑之前,我收到一封信。」
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已經變黃的信紙,一言不發地遞給了我。
信是這樣寫的~~~
法官大人:謝謝你替我做的種種努力,看來我快走了,可是我會永遠感謝你的。我有一個不情之請,請你照顧我的兒子,使他脫離無知和貧窮的環境,讓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求求你幫助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再也不能讓他像我這樣,糊裡糊塗地浪費了一生。 XXX敬上。
我對這個孩子大為好奇:「爸爸,你怎麼樣照顧他的孤兒?」
爸爸說:「 我收養了他。」
一瞬間,世界全變了。
這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殺我爸爸的兇手。
子報父仇,殺人者死。
我跳了起來,只要我輕輕一推,爸爸就會粉身碎骨地跌到懸崖下面去。
可是我的親生父親已經寬恕了判他死刑的人,坐在這裡的,是個好人,他對他自已判人死刑的事情,始終耿耿於懷。
我的親生父親悔改以後,仍被處決,是社會的錯,我沒有權利再犯這種錯誤。如果我的親生父親在場,他會希望我怎麼辦?
我蹲了下來,輕輕地對爸爸說: 「爸爸,天快黑了,我們回去吧!媽媽在等我們。」
爸爸站了起來,我看到他眼旁的淚水:「兒子,謝謝你,沒有想到你這麼快就原諒了我。」
我發現我的眼光也因淚水而有點模糊,可是我的話卻非常清晰:「爸爸,我是你的兒子,謝謝你將我養大成人。」
海邊這時正好刮起了墾丁常有的落山風,爸爸忽然顯得有些虛弱,我扶著他,在落日的餘暉下,向遠處的燈光,頂著大風走回去,荒野裡只有我們父子二人。
我以我死去的生父為榮,他心胸寬大到可以寬恕判他死刑的人。
我以我的爸爸為榮,他對判人死刑,一直感到良心不安,他已盡了他的責任,將我養大成人,甚至對我可能結束他的生命,都有了準備。
而我呢?我自已覺得我又高大、又強壯,我已長大了。
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寬恕別人,才能享受到寬恕以後而來的平安,小孩子是不會懂這些的。
我的親生父親,你可以安息了。
你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今天所做的事,一定是你所喜歡的。
-------- 感言 --------
各位朋友:
還記得小時候一件轟動社會的山地青年殺死雇主的案子嗎?
如 果我沒記錯,那位山地青年應該叫做湯英申。純樸的山地青年來到繁華的台北打工,碰到了惡劣的雇主,不僅壓榨勞力,還剝奪自由。在受盡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後, 選擇了採取最激烈的行動以示抗議。雖然手段並不正確,但卻情有可原。死刑或能嚇阻犯罪,但對於一個走投無路且深具悔意的人來說,或許太沉重了。雖然社會各 界的呼籲請求,希望獲得特赦,但仍免不了這樣的結局。故事的結局雖然令人遺憾,但事隔近二十年後,卻有如此令人驚喜的發展。這不為人知的一幕,包含了多少 的寬容與救贖,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
每封信都代表一份緣的傳遞...
看信是一種幸福、它代表你有空閒...
沒空看信也是一種幸福、它代表你有比看信更重要的事忙著...
尊重、了解、溝通、信任、體諒...
不論是情人、親人、朋友... 都是不能缺少的元素!
2009年7月9日
观自在。。。
选唱了日日观音这首歌,小孩纯真的唱腔,在歌词中了解应该怎样生活。。。。。
另外一首闽南歌曲,充分表达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寻声救苦的精神,化身千百亿,千手千眼救度苦难的众生。。。。
这次的happy Friday,进行了happy hour....让大家有所发挥。。。。
而且大家也呈现了一套令人捧腹大笑的短剧。。。太夸张了~
礼拜诵念观世音名号可得14种功德:
2009年5月28日
緣起
這次的行者討論的主題是“十二緣起”,承接上幾次所談的內容從有情生命之流,四大是與身心及心境相知的內容,那么這次所談的內容將是業果的相續。從十二因緣(緣起)來探討有情的流轉是因為無明及愛染,緣起可從三支(惑、業、苦)、五支(愛、取、有、生、老)、或我們比較清楚的十二支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現在果;是可以從十二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并沒有所謂的第一因,因為這一切都是彼此互相的影響,而且其过程之快,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去察觉到,进而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缘起是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有與生起,必有原因;「此」與「彼」,泛指因果 二法。表明因果間的關係。
因果业报是建立在缘起这个法则之下,所以是有一些层面是我们需要去注意的:果从因生,事待理成及有依空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喜欢去猜测很多的事情,而且在等待结果的当儿会难免心急如焚,没办法面对等待的煎熬,而且还很心急的去要自己所要的结果,所以人就从这里一直在烦恼。还有非常多人喜欢算命,乍看之下算得好像还蛮准的---过去,不过未来是没办法算尽的音位在缘起的法则下,果从因生,还没发生的事也还存在着很多变数,太多的因缘条件的介入是无法让我们去预测任何结果,我们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觉察自己的心是否因为外界或其他不如意的事情而影响着我们。因果关系并不是直线式或螺旋式的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好像蜘蛛网一样,有情众生是很难去理清其中之关系的。不过,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有些因缘是不正确的:邪因(非因计因)及无因论:
邪因论:宿作論(宿命),尊祐論(被主宰的命运),
无因论:认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因的、偶然的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 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从十二因缘中也看到光明的一面,因为至少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精进修正自己的心,行为,才可以在这个流转的世界解脱。因为佛陀就好像是医生,法如药,有情如病人,僧如护士,但如果我们没自知有病,或许我们知道自己有病,但服药的次数不够,我们依然还是一样在轮回啊!
2009年5月22日
从佛法谈“甲型H1N1流感”
2009年3月底至5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甲型流感”病毒疫情。已经蔓延全球,目前达到30多个国家,最早的墨西哥确认患者2000多人,死亡58人;目前确认患者美国最多达到3000多人,死亡3人。
这 又是一次对人类生命安全的“温疫”灾难,佛教讲人类在不同时期要经历三大灾三小灾,水灾、风灾、火灾称三大灾,饥饿、瘟疫、刀兵为三小灾。从科学上讲灾难 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质变化而形成。从佛教理论讲灾难是自然界对人类业力的果报,是众生共业所感和因缘和合而有。佛教认为世界是众生轮回受报的场 所,认为世界有依正二报,众生类是正报,物质世界是依报。所以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由于众生世界的果报影响而变化,某一地区众生善业现前时世界和平无三灾八 难,某一地区众生恶业现前时起三灾八难。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起”,既然是因缘而起,那就不能从单一的方面而言。既不能说单一的说是地质 变化而形成,也不能单一的说是众生业力所感而有。应当是众生业力所感,而物质世界的人为破坏所影响等,多种原因和合共起。佛教有共业和不共业之说,在瘟疫 蔓延众生共业的情况下,每个人也有不共业的原因而有不同的结果。
佛教主张“业”是不可改变,但如果改变了“缘”,业就没有机会(缘)而生 起。虽然“三灾八难”是众生共业所感,但如果我们能对地球起保护意识,对动物起爱护意识,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少一些破坏,多一些保护,那对于“三灾八难”的 生起就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因为我们改变了“缘”,“因”就没有助上缘而生起,所以“果”也就随之而改变,这是符合佛教“因果”规律的,也是符世界科学发展 观的。
从佛教而言,近些年以来人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核原料的研发、地质资原的开发、人口的增多、地球的升温等,都是人为的破坏了地球的 平衡,使得环境变的越来越恶劣,灾难也频繁增多。佛教一直以来都在呼吁人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可时至今日灾难降临面前,人们仍然不知反醒,还在对动物 无端的惨杀、对地球资源还在不断大量的开发、对森林还在大量的破坏、核原料还在无止尽的研发。是想想,灾难的降临还能说是自然现象吗?人们由于自私和无知 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和自然界。而当我们闷心自问我们从自然索取了多少?而我们又给自然界给予了多少?
当然从佛教缘起的角度而言,对“甲 型流感”的当下预防也非常重要。一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消除疾病传播的途经;二是多锻炼身体,增强个人体质,增加免疫力;三是要合理睡眠保证体质 健康。四是不要到人口密集地方参与;五是不要近距离接触患者;六是不要随便饮食。保证这“三要三不要”就能够尽可能的降底传染的机会。
转载至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http://www.mybuddhist.net/cms/putiwenku/ketiwenzhang/qita/3602.html
photo adopted from
www.my.opera.com
2009年5月20日
心五四运动
《四安》
提升人品的主张
安心-在于少欲知足
安身-在于勤劳俭朴
安家-在于敬爱互助
安业-在于服务奉献
《四它》
解除困境的主张
面对它-正视困境的存在
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实
处理它-以悲智处理困境
放下它-处理后心无牵挂
《四要》
安定人心的主张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能要、该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
《四感》
与人相处的主张
感恩-使我们成长的因缘
感谢-给我们历练的机会
感化-用佛法转变自己
感动-用行为影响他人
《四福》
增进福祉的主张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
惜福-是最好的储蓄
培福-时时都有福
种福-人人都享福
进一步了解,请点击这里http://fjbbs.fjnet.com/jdks/200905/t20090512_120422.html
2009年5月18日
倒數
從事投資顧問的我,從來都很愛自己的家人,愛自己的伴侶。至少,我以為是這樣。
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緊貼著香港及美國股市,就是這樣,已經花掉大半生時間。餘下的時間就安置在情人、朋友、及家人身上。為了《愛得太遲》的內容,為了對家人、情人的內疚感而流過眼淚,但淚痕風化後,仍雖繼續為「將來」而賣命。為了《無事常相見》的歌詞,為了曾被冷落的好友而眼淺過,但深呼吸一口氣,還是要營役餘生。
為了未能抽空回家團年,為了未能抽空陪女朋友驗身,我們竟花得起寶貴的時間來冷戰。 但我想,父母、伴侶,都是最親的人,應該會明白的。
我的生日快要來臨,但沒有期待過,因為,根本沒甚麼值得慶祝.反而,想一個人靜下來,享受一刻的寧靜。在南丫島的度假屋內,我準備感受一個較孤單的生日。
在晚上,靜坐在度假屋的露台,沐浴在帶有點點鹽份的微風中,整個世界都變得很寧靜。
突然,我迷迷糊糊的聽見頗陌生的聲音,我再細心一點聽……原來,他在跟我說話:「……年青人,我希望今年送您一份很特別的生日禮物,甚麼也可以。」
我想,我大概已經進入了夢境,跟神仙對話。我微笑回應道:「是神仙嗎?那……我真的甚麼願望也可以提出?」
「對。」
「那,我就希望有一雙眼,能夠看透每一隻股票升跌時間。」
「沒有問題,那對眼睛已經給您了。」
夢醒了,一笑置之。
第二天,回到戰場上,我看著升得頗急的「森力鋼鐵」,心想「它還可以升多少天」呢,突然間,有個發光的「3」字浮在「森力鋼鐵」之上。三天後,它真的插式回落了。原來,這份生日禮物是……真的。
我善用這雙上天賜給我的「眼睛」,在股票市場嬴了很多場勝仗。不過,我已經有很多天沒有見過家人和女朋友了。
今天回家,一推開門,就向著自己的房間走去,隱約的聽!見媽媽說:「明天是爸爸生日,你可以回來吃飯嗎?」不過,爸爸立即搶著說:「不用回來,你忙你的工作吧!」
我放下了工作包,就走到客廳跟爸爸說:「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突然,我看見爸爸的頭頂出現了一個發光的數字……「35」。我立即給嚇呆了。之後,我慢慢回到房間,35天後,爸爸會……
爸爸生日那天,我盡能力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回到家,爸爸已經睡了。我在房間像小朋友的哭起來。三天後,我請了假期跟父母飲早茶,看見爸爸的發光的數字是「34」……原來,這是我還可以見他的次數。
慢慢地,我也看見媽媽的頭上浮現了「45」這個數字。原來,看著自己跟家人的相處日子在無情的倒數,心,是很痛,很痛的。
星期天,被我冷落了的女朋友終於來電,想見一見我。我們就相約在又一城的COVA見面,因為我記得,她很想到COVA吃甜品,但我一直未有時間陪她。我到了好一陣子,她還沒有出現……半小時後,我看見站在大門口的她……頭上面出現了「1」字,我……還看見她身邊多了一個「他」。這次之後,我們真的再也沒有見面。
一個星期後,我辭掉了工作,盡量陪伴在家人的左右,用儲下來的積蓄跟他們去旅行,直至爸爸患了重病……直至爸爸頭上終於出現「單位」數字。最後陪伴爸爸的幾天,我盡量逃避正面面對他,最多也只是低下頭跟爸爸說話,因為我不希望看見「3」、「2」、「1」。
在隱約看見爸爸的「1」字那刻,我離開了病房,走到街上。在途中我一直淚流滿面,眼前的東西都已經看得不清不楚。在醫院大門外,我看見媽媽,抹乾眼淚後,她的頭上竟然出現「1」字……媽媽……我轉身看著身邊的途人,全部都在頭頂掛著發光的「1」……我呆呆地退後一步,就看著馬路上的巴士撞向自己,
來不及反應,我已經眼前一黑。
很光……很光……原來,已經天亮了……原來我還在度假屋的露台上。多謝他的「生日禮物」,我想,我大概知道餘下的路應該怎樣行。我們……是不是要看見「倒數」,才會懂得珍惜可以親眼看見他/她的「這一次」。
朋友:就由今天起,每次與父母、親人、伴侶、朋友見面,就請珍重珍惜。要學懂世事無常。
2009年5月8日
佛陀的话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法句经》v. 194
见到法,就是见到如来。
见到如来,就是见到法。《杂阿含》
你应该自己努力寻求解脱,
佛陀只是教导你如何成就的导师。
《法句经》v.276
一切行无常
一切受是苦
一切法无我
若以慧观照
得厌离于苦
此乃清净道
《法句经》v.227,278,279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行
他应该继续不断的做。
他应该喜欢自己的善行,
善德的累积将带来安乐。
《法句经》v.118
他在战场上
战胜了千百万人
如果他能战胜自己
便是无敌的战士
《法句经》v.103
马来西亚与卫塞节
卫塞节是‘月圆’之意,卫塞节是大马佛教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也是大马的公共假期。以卫塞节为假期代表着国家尊重信仰的自由,是佛教在大马自由传播的一种表现。
卫塞节(马来西亚大事记)
1962年:马佛教总会议决争取,政府正式公布卫塞节为公共假期
1979年:砂拉越州宣布卫塞节为公共假期
1980年:大马全国屠总接受马佛总提议,定每年卫塞节停屠一天
1986年:争取卫塞节拨国际电话,享有优待
1987年:沙巴州宣布卫塞节为公共假期
1988年:前首相敦马哈迪批准直辖区列卫塞节为公共假期
坊长的话:大马在争取卫塞节成为公共假期是经过一番努力,所以卫塞节的游行是为了让广大民众知道卫塞节的存在,进而知道佛教及佛陀,并非只是为了热闹。庆祝卫塞节除了游行,还有沐佛、义卖会、文物展览、佛学讲座、诵经法会等,旨在忆念佛陀、见贤思齐。庆祝活动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里实践“法”,这样才不枉费佛陀来人间示现成佛道路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