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静七 。与李心洁偶然的相遇
问:君仪,拉曼大学佛学会主席兼新闻系学生
答:李心洁,金马奖影后
问:什么因缘促成自己参加静七?
答:平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会尝试在书中寻找智慧。之后开始阅读佛书,最初接触的是达赖喇嘛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佛书的智慧好高。这些智慧帮助了我明白很多事情,所以就想做更多的学习。我在亚罗士打和一位师兄(静七监香)学瑜伽,是她介绍我来的。
问:参加了静七,有什么心得与体会?
答:来这里之前,我的心很乱。可能是因为我从事的行业,很多诱惑,所有会让自己产生很多欲望。这个行业也让自己很多机会去滋养欲望,如果心不安定,就会觉 得很不安,然后也很强求。以往如果工作很累,我就会去很多地方如尼泊尔或者大自然的地方旅行。可是每一次回来没多久又会开始很乱。自己会去追求很多事情, 当得到的时候,会以为很快乐。但是得到了之后,那一份快乐只是一阵子,过后又会很空虚。我发现这一种快乐并不持久。比如说,得了第一个奖,就会想要第二个 奖,一直不断追求,我就发现其实你根本不会知足。心就一直慢慢吞噬自己。
来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还没调过来,就很累啊,腿很痛啊(大笑)心一直很急躁,因为带着太多的期望来这里。希望一来就开悟啊,带着太大的期望了。因为平时做 事都很急,所以每次就会把自己“累死”。来到这里,慢慢放松,听师父开示,自己慢慢放下。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放下这么多外面的东西,然后开始往内心去。
到了第三、第四天以后,开始不受腿的干扰,慢慢察觉身体和心里的变化。常常在静坐的时候得到一种喜悦,就不会想得到什么,可是就很喜悦。然后也开始感受自己的妄念,我的妄念都是对物质的欲望。最令我感动的是,我终于找到心灵的归宿。当然,这一个门刚打开,路还有很长。
问:你的意思是说,佛教是你心灵的归宿吗?
答:佛法,这一个智慧,是我心灵的归宿。我觉得我对人生最恐惧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昨天师父在开示有解说死亡的真相,那一刻觉得很想哭。原来我真的可以 找到一个答案。之前很想学习放下,可是完全不知道放下的方法是什么。在听完师父的开示后,很震撼,原来这个事情真的可以解开的。当然现在可能我听到了那个 理论后,还没有真正的去感受到,但起码我知道,原来有一个方法。我认为如果我往这个方向继续走,我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问:在大专静七里看见很多大马大专生开始学佛,对于此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我觉得很感动,因为你们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是需要去探索的。我觉得的这个(因缘)不容易,因为很多人在一生中都没有意识到心。很 感动,而且觉得你们很可爱。因为你们都很单纯,还没有出来工作,所受的污染还不是很多。你们在“受污染”之前就已经学佛了,出去接触外面的时候,会看得比 较清楚。烦恼也不会那么乱。你们的福报真的很大。
问:你认为学佛应该趁早吗?
答:可能先撇开学佛的问题,我觉得一个人活着,最重要是那颗心。一个人没有心,什么都不成了。人,应该在从小就要开始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心。可是我们处在这 个世界太外在了,而且现在的教育就是要把你训练成机器人、赚钱的工具。我觉得从小就应该学佛,是因为佛法叫我们看心的方法。如果越早接触(佛法)的话,你 就越早能够滋养你的心。你的心生病的时候,就不会受那么多的苦。
问:是否有打算为佛教贡献?
答:先把自己修好。要帮助别人之前,最重要的是先照顾好自己。这样才有能力将方法与其他人分享,才有很多力量去照顾别人。贡献不在于说捐了好几百万,今早 起床后给人微笑也是一个贡献,不发脾气也是贡献。(大笑)如果这世界没有人发脾气怎么会有战争?我觉得心没有恶念就是最大的贡献。没有恶念的时候就有善 念,有了善念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最重要是先把心念调好,然后才想办法先从身边的人开始。即使你捐了一百万,可是不理身边的人,那是不对的。我 觉得聆听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现在的人都是抢着要说话的。
问:现在有参与什么慈善活动吗?
答:其实我都有在支持世界宣明会,本身助养了11位小孩。然后会常常到非洲和蒙古去做探访,去了解状况,透过我的眼睛,去告诉其他捐助者世界宣明会做了什 么。然后也有和大马的一些朋友成立小小的基金会,平时在报章上或者透过其他方法得知有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会接触他们,给予帮助。再来就是我和香港的朋友比 如说杨采妮、梁咏琪和许茹芸做了一个教育基金会。我们明年二月份会出版童书,根据教育基金会的精神而写的。
访问心得:
• 李心洁的出现,对所有第十九届静七营员而言,可说是一个意外收获。她一直保持低调,然而明星光芒自然地散发出来。她对人的关心是很细腻的。访谈中,她完全 没有明星架子,当蚊子飞到我身边,她一边回答问题,一边轻轻而柔和地伸出手,为我赶走蚊子。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显示出李心洁是那么细心和友善。我还记得, 李心洁在道出佛法是她心灵的归宿的一刻,她雪亮的双眼泛起泪光。我感受到,她对佛法的感恩和感动。就好像一个人寻寻觅觅了很久,直到今天找到了答案,那一 份震撼和激昂。
• 我告诉很多人,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访问。不是因为李心洁是金马影后,是因为她体验了“无上深甚为妙法”的那一份喜悦,意义就在于她和我们分享这一切。我想起一个比喻,舍利弗第一次听闻佛法后,流下眼泪。那个感动,相信是如此。
--君仪
2009年1月29日
2009年1月19日
2009年第一行者聚会谈有情
今年的第一次行者就开始讨论跟自己切身的问题,有情的身心。 有情,是有感情的生命,在佛法的角度并不只是单单有感情的生命而已这么简单,而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都称为有情。有情的众生(多数指的是六道的众生)和无情的物体就可能是在精神层面的差别了。在有情的世界里,人的定位是比其他趣(天、畜牲、饿鬼、地狱)来得更殊胜,更加有机会脱离这个六道轮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比喻要得到人身的机会犹如千年盲龟浮出海面而恰好把头套在浮木的洞里这般难得。更何况如果要听闻到佛法的话必须离八难---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器离邪见,所以已达到这个宝山过后,莫空手而回。
佛教不以“天道”为最完善的修道之处,反而以人间为目标,这是有异于其他宗教的。再者,增一阿含经有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更显出要修成佛道,人间确实是最完善之处。其余五道则因环境或心境的因素而不宜修道。
六道中,天道的众生常享尽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虽有机缘听闻佛法,但不能体会“苦”的真实义,因此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阿修罗道者疑心重重、好斗、也不入佛言。傍生、饿鬼,地狱,或称三恶道,受尽种种痛苦,苦不堪言,也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
唯有人间苦乐参半,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能体悟真理与实观自主的道场,是修学佛法的良好环境。
六道的解说,主要是针对我们所存在的环境说,除了轮回到六个不同的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流转予其中,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性质类似阿修罗,什么良言也不入耳,或在热烈追求一样东西又不能得到时,那种渴望的心情如饿鬼;或当我们处在个种物欲享受时,感到非常快乐,早把“苦”丢到十万八千里,虽然如此,由于我们落在“苦”与“乐”这两个极端只是暂时性的,因此人类有种本能去寻求永恒究竟的快乐, 这是生长于人间的特点,也是修学佛法的优良环境。
i.忆念胜
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认识现在、预期未来,并能思惟分别一切法。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类等却可以将原本的生存本能经过学习,从经验中发挥出高尚的智慧。
ii.梵行胜
人与畜生的最大分别在于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人类都有向善拒恶的心态,唯多少不一。惭愧为道德的意向,多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制伏烦恼,都以惭愧心而来。
iii.勇猛胜
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进勇猛地去做,非达到目的不止。这虽可以应用于做恶,但加以佛法引导,使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享达圆满至善的境地。
人类的三殊胜须要互相配合,才能达至圆满境界,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和知识的追求(忆念胜)而忽略了应用宝贵的知识来止息恶乱,将形成傲慢的个性,目空一切;梵行和勇猛的精神也需要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引导,忽略了梵行,勇猛胜也不能达至安忍。同样的,忆念胜和梵行胜需要勇猛胜以不断的增长,达至圆满清净的身心和智慧。
人在有情界中具有以上所提的三大特胜,故是上升善道与下堕恶趣的中枢。也可进一步依此特胜的提升而朝向解脱,甚至达成佛陀三德的圆满,即:大智、大悲、大雄力。学佛不外是要陶冶人格,使人性充分的开展,成为真、善、美的完人——如来。为了朝向德行的提升,佛教的善恶观,也就必须建立在认知、情感及意志的基础上。
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佛陀把生得善趣的众生比喻为“少如爪上灰尘”而生得恶趣的“多如大地土”。佛经里把得生为“人身”的机会,比喻为一只盲的乌龟浮沉于大海中,海中漂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每一百年从海中伸出头来,恰恰穿在木孔中。可见,得“人身”是何等不易! 得生人趣,又有机缘听闻佛法,更是难得,因为听闻佛法,须离八难:
1. 要脱离地狱
2. 要脱离傍生(畜生)
3. 要脱离恶鬼
4. 要不生在长寿天
5. 要生逢“佛世” ,佛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
6. 要生于“中国”,凡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
7. 要六根具足,即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8. 要不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颠倒邪见,久习成性,也与佛法无缘。
总结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然而二者如今我们皆得,故此我们应发挥人的特长,让我们的知(忆念胜)、情(梵行胜)、意(勇猛胜)进一步升华,净化成智慧、慈悲与大雄力,乃至佛境界。然而,从人到佛的这条路是漫长的,我们应不断向善,保持此优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恶行而堕入三途,或受神教定乐所蒙惑,误向天趣(长寿天是八难之一),那可说是辜负了人身,错失了离苦得乐的机会!
佛教不以“天道”为最完善的修道之处,反而以人间为目标,这是有异于其他宗教的。再者,增一阿含经有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更显出要修成佛道,人间确实是最完善之处。其余五道则因环境或心境的因素而不宜修道。
六道中,天道的众生常享尽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虽有机缘听闻佛法,但不能体会“苦”的真实义,因此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阿修罗道者疑心重重、好斗、也不入佛言。傍生、饿鬼,地狱,或称三恶道,受尽种种痛苦,苦不堪言,也不是修学佛法的好地方。
唯有人间苦乐参半,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能体悟真理与实观自主的道场,是修学佛法的良好环境。
六道的解说,主要是针对我们所存在的环境说,除了轮回到六个不同的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流转予其中,例如当我们生气时,性质类似阿修罗,什么良言也不入耳,或在热烈追求一样东西又不能得到时,那种渴望的心情如饿鬼;或当我们处在个种物欲享受时,感到非常快乐,早把“苦”丢到十万八千里,虽然如此,由于我们落在“苦”与“乐”这两个极端只是暂时性的,因此人类有种本能去寻求永恒究竟的快乐, 这是生长于人间的特点,也是修学佛法的优良环境。
i.忆念胜
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认识现在、预期未来,并能思惟分别一切法。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类等却可以将原本的生存本能经过学习,从经验中发挥出高尚的智慧。
ii.梵行胜
人与畜生的最大分别在于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人类都有向善拒恶的心态,唯多少不一。惭愧为道德的意向,多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制伏烦恼,都以惭愧心而来。
iii.勇猛胜
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进勇猛地去做,非达到目的不止。这虽可以应用于做恶,但加以佛法引导,使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享达圆满至善的境地。
人类的三殊胜须要互相配合,才能达至圆满境界,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和知识的追求(忆念胜)而忽略了应用宝贵的知识来止息恶乱,将形成傲慢的个性,目空一切;梵行和勇猛的精神也需要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引导,忽略了梵行,勇猛胜也不能达至安忍。同样的,忆念胜和梵行胜需要勇猛胜以不断的增长,达至圆满清净的身心和智慧。
人在有情界中具有以上所提的三大特胜,故是上升善道与下堕恶趣的中枢。也可进一步依此特胜的提升而朝向解脱,甚至达成佛陀三德的圆满,即:大智、大悲、大雄力。学佛不外是要陶冶人格,使人性充分的开展,成为真、善、美的完人——如来。为了朝向德行的提升,佛教的善恶观,也就必须建立在认知、情感及意志的基础上。
所谓“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众生在生死流转中,佛陀把生得善趣的众生比喻为“少如爪上灰尘”而生得恶趣的“多如大地土”。佛经里把得生为“人身”的机会,比喻为一只盲的乌龟浮沉于大海中,海中漂着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每一百年从海中伸出头来,恰恰穿在木孔中。可见,得“人身”是何等不易! 得生人趣,又有机缘听闻佛法,更是难得,因为听闻佛法,须离八难:
1. 要脱离地狱
2. 要脱离傍生(畜生)
3. 要脱离恶鬼
4. 要不生在长寿天
5. 要生逢“佛世” ,佛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
6. 要生于“中国”,凡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
7. 要六根具足,即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8. 要不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颠倒邪见,久习成性,也与佛法无缘。
总结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然而二者如今我们皆得,故此我们应发挥人的特长,让我们的知(忆念胜)、情(梵行胜)、意(勇猛胜)进一步升华,净化成智慧、慈悲与大雄力,乃至佛境界。然而,从人到佛的这条路是漫长的,我们应不断向善,保持此优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恶行而堕入三途,或受神教定乐所蒙惑,误向天趣(长寿天是八难之一),那可说是辜负了人身,错失了离苦得乐的机会!
2009年1月16日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母亲受尽折腾!
佛教中有句话说:“人身难得。”今天我们已得人身,这个人身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父母而来。有了人身,才得听闻佛法,闻了佛法才能断生死,所以一定要知父母恩、报父母恩。
我们都晓得“百善孝为先”,既要学菩萨,就要具足一切善行;既然要具足一切善行,也就不能缺少孝思、孝念和孝行。
一般人都知道儒家提倡孝道,其实佛教也很注重孝道;佛教不但提倡入世的孝道,更提倡出世的大孝—不只于父母在世时,必须供养物质,更须重视父母心灵的超脱,使其不受六道所羁。在佛教的经典中,被称为孝经的有《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每个人都有父母,而且很多人世已身为人父母。既然上有父母,更要知道父母恩;下有子女,就应该先从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做起。
生日也是母难日
我们出生于人间,使母亲受尽折磨,然而一般人常在生日时举行庆生,其实“生日”在佛教中是“母难日”。佛经中说:“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意思是说,母亲要生个孩子,必须怀胎十月,身体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尤其要生产时,母亲在产房内受尽痛苦,哀嚎挣扎,而父亲在产房外,也非常紧张惶恐。尤其古时候医学并不发达,女人生产得靠接生婆,生死就在刹那间。
所以,母亲生子,是何等的危险痛苦啊!而凡夫却常颠倒真理,每逢生日时就杀生宴客。其实大家应该深思: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母亲临产阵痛,受尽折腾!
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亲既有如此深重恩德,为人子女者该怎样报答呢?
佛典中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菩提树》在这两个月来解读此经文,阐述父母宏恩,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生命的来源,时时刻刻报答父母恩—利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为人生及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我们所做的每一善、每一福,也都应归属父母亲的功德。
摘自2009年1月15日 星洲日报活力副刊-菩提树
星云大师著
为父母亲友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的亲人长辈,
有的已经世缘已了,有的依旧安然健在。
只是,我惭愧忏悔:
我对我的亲人缺乏孝养,我对我的长辈很少回馈。
慈悲伟大的佛陀!
回想自从我哇哇出生之后,
父母生我育我,亲人教我养我,
我只有受之于他们,却很少给予报答。
我哭泣的时候,他们给我欢喜;
我失望的时候,他们给我鼓励;
在衣食住行上,他们给我呵护;
当苦难挫折时,他们给我安慰。
他们,多少的慈颜爱语;
他们,多少的温柔体贴;
我却很少给予回报。
尤其我的父母,
谆谆教诲,茹苦含辛。
乌鸦还知反哺,羔羊尚且跪乳,
我对于父母的孝养,
难道都不如这些禽兽懂事?
佛陀!
您也曾经亲自为父担棺,您也曾经跋涉为母说法;
我忝为您的弟子,却愧对您的教诲。
请您赐给我信心力量,
我愿光耀过往的先人,我愿引导在世的亲族;
请您庇照我的父母亲人,
让他们能够福寿康宁,让他们能够平安自在。
假如我拥有荣耀,希望能和他们分享;
假如我拥有富足,希望他们也不匮乏。
祈求您,
让我拥有的一些岁月,能为我的亲人奉献;
让我心中的一点微忱,能获得尊长的认可。
慈悲伟大的佛陀!
古德遇滴水之恩,尚且涌泉以报,
何况我在世间上的拥有,是来自父母亲友。
所以,我更祈求您,
让我能分担尊亲师长的忧劳,
让我能代受至亲好友的苦难。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
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
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的亲人长辈,
有的已经世缘已了,有的依旧安然健在。
只是,我惭愧忏悔:
我对我的亲人缺乏孝养,我对我的长辈很少回馈。
慈悲伟大的佛陀!
回想自从我哇哇出生之后,
父母生我育我,亲人教我养我,
我只有受之于他们,却很少给予报答。
我哭泣的时候,他们给我欢喜;
我失望的时候,他们给我鼓励;
在衣食住行上,他们给我呵护;
当苦难挫折时,他们给我安慰。
他们,多少的慈颜爱语;
他们,多少的温柔体贴;
我却很少给予回报。
尤其我的父母,
谆谆教诲,茹苦含辛。
乌鸦还知反哺,羔羊尚且跪乳,
我对于父母的孝养,
难道都不如这些禽兽懂事?
佛陀!
您也曾经亲自为父担棺,您也曾经跋涉为母说法;
我忝为您的弟子,却愧对您的教诲。
请您赐给我信心力量,
我愿光耀过往的先人,我愿引导在世的亲族;
请您庇照我的父母亲人,
让他们能够福寿康宁,让他们能够平安自在。
假如我拥有荣耀,希望能和他们分享;
假如我拥有富足,希望他们也不匮乏。
祈求您,
让我拥有的一些岁月,能为我的亲人奉献;
让我心中的一点微忱,能获得尊长的认可。
慈悲伟大的佛陀!
古德遇滴水之恩,尚且涌泉以报,
何况我在世间上的拥有,是来自父母亲友。
所以,我更祈求您,
让我能分担尊亲师长的忧劳,
让我能代受至亲好友的苦难。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
请您满足弟子的一片愚诚。
2009年1月6日
新年新希望
2009年快乐五第一炮"新年新希望"在上星期五晚正式开跑!第一次的聚会打破往常的纪录,来了40人!最小的14,15岁,最大的30岁.不过不管几岁,在这里我们没有年龄之分,都是佛陀的孩子!
简单的共修诵经后,≤十全大补汤≥的环节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快乐五的活动进行方式及各个环节.之后在≤法音清流≥里,出席的坊员一起学唱三宝颂,普贤十愿和缘起缘续续缘.在≤Happy Hour≥里,主持人发下每人一张"2009年我的目标清单",让大家利用15分钟的时间去为自己在2009年的健康,学业或事业,家庭,友情或感情,宗教,个人成长方面为自己立下目标.之后,每个人选择一个最想完成的目标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接着`爱的加油站'里,每个人背上都贴上一张纸,然后让大家自由为别人写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这个活动的条件是,在为别人写之前,必须叫对方名字,然后问"我可以为你加油吗?"若对方同意才可写下。同样的,在要求别人为自己祝福,也必须称呼对方名字,问“你可以为我加油吗?”。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祝愿大家都能度过美好,精进的一年!
订阅:
博文 (Atom)